当前位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它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意义重大。

  一、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1、强国富民的基石。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县域国土面积896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内人口总数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全国县域经济的GDP为6.45亿万元,占全国GDP的55.15%。同时,县域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才能稳定。

  2、工业资源的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3、拉动消费的“超市”。在县域范围内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购买力,集中了货币总量的60%,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4、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贸、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分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二十一世纪,县域经济作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剂。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选择

  1、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会经过从不平衡增长到趋于相对稳定,到发展差异缩小,最后趋于平衡增长的总体发展过程。因此,在发展观念上,必须承认经济发展本身的差异性和现实性,集中发展优势,在集中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协调,最终达到经济总体的快速发展。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整体推进,做到“突出一个整体,抓好两种经济,搞好三个结合”。

  突出一个整体,就是要树立全县(乡)一盘棋,县乡经济一体抓的发展思路。一方面要突出整体规划,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整体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各乡镇围绕这个整体规划,去找准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要整合资源优势,即整合全县现有的自然、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充分发挥县区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打破乡镇界限,形成合力,携手发展,形成一个一、二、三产业齐上,大中小项目并举,县乡村联动的局面。

  抓好两种经济,即抓好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地区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县区要占领竞争制高点,从产业经济上看,就是要抓好特色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从所有制经济上看,就是要主攻民营经济,增长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

  发展两种经济,关键要做到三个结合。首先要搞好内外结合,即抓好县域内的资源、资本与外部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和理念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激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盘活本地存量资产和资源,使存量资产变成增量资产,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劳务输出,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包括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其次是搞好城乡结合,就是把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从某一方面看,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是培育产业,只有大量产业聚集,城镇才能保证旺盛的活力。城镇化战略必须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非农产业培育有机结合,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前期工作来抓。第三是搞好工农结合,即要把工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一要坚持工业化的道路不动摇。不工不富,不商不富,发展农村工业就要围绕“农”字作文章,着力建设食品工业基地。二要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要借鉴工业企业经营、销售、管理和打造品牌等方面的做法,使农村企业确定自己要经营的优势产品,把处在同一产业链上的农户、基地以及种、养、加工、销售等环节视同工业的生产车间,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2、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和多样化经济,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县域是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并与历史人文和特定资源相关联。尽管我国各地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但都各具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各地特色的不同,县域经济必然呈现多样化。每一个成功的县都有各自显著特点,有的一县一品,有的一县多品,或特色农业、特色工业;或特色出口贸易、特色矿产资源产业;亦或是特色旅游业等。它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应该结合县域实际,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功夫,建立起具有产业优势的特色经济,要从根本上打破县就是农、农就是粮的老模式。

  3、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市场条件下的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它没有国界,更没有县界。县域经济是现代经济,不是“诸候经济”,必须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跳出县域范围发展经济,确立竞争优势,而不能划地为牢,在小圈圈里搞“鸟笼经济”。凡是经济发达的县,都有一条普遍的经验,那就是发展县域经济应当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

  4、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突出强调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福利的增进的同时,不能脱离或损害维持一切生命系统的自然生态与自然资源的基础,必须形成一种能够使自然资源和生命维持系统都安然无恙的经济与社会制度,从而使人类及其经济活动的境况能够得到不断地、普遍地改善。一是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提高人口素质。我国人口从解放初期的四亿五千万,到七十年代的八亿,再到二十世纪的十三亿,增长速度惊人,而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是粮食进口的大国,每年进口量达二千多万吨。二是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建立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制度。三是要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遏制生态恶化。四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二十年前,早在中国经济起飞之初,国家高层领导就提出,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从而使环境保护成为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如今我们的GDP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而环境污染却如烂泥里拖稻草越拖越重,空气、水源、土地的污染与日俱增。

  5、县域经济必须强调高质量,坚持技术进步为指导的原则。科技含量低是阻碍县域经济与农村专业市场间高层次发展的原因之一。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三产业,或是传统的优质产业,如果离开了科技和信息的运用,都是不行的。靠科技进步形成的特色经济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科技含量低是阻碍县域经济与农村专业市场间高层次发展的原因之一。市场经济的角逐,实质上是技术的角逐,人才的角逐,智力的角逐。继续重复几千几年的耕种品种和作业方式,永远不会在市场经济中赢得主动。只有“科技兴脑”,然后才能“科技兴农”、“科技兴村”。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用一流的土地,一流的种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生产出一流的产品,走出一条以特色资源为基地,以城市资源为依托,以设施基地为平台,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的快速发展的新路子。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选择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扣住经济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为中心,提高经济综合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高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服务、乡镇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2、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

  3、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发展实践也告诉我们,发展特色经济才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经济”,“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之为“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球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新亮点。

  4、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和集镇。从我国发展经济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地区,近十几年来形成一个密集型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镇集聚和重组,为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和创造条件。

  5、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导向,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投资,要靠科学的选项来推动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6、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理清了发展思路,弄清了资本的解决途径和招商引资的重点方向,能否招来投资的关键就要看你那里是否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县域经济高速发展、县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投资环境显得就愈加重要。

  在环境的营造上要注意两个方面。在硬环境的营造上,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一定要舍得投入。在软环境的营造上一定要讲诚信,言必行,行必果,树立服务意识,要有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只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度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赵纯永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