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走红军长征路 继续革命不停步

  ——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党建活动纪实材料之六

  今年十月十二日(古历八月二十七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继续革命不停步”活动,历时一天,先后看了五个点,往返九十公里,使全体参加活动的党员,受到了较之书本上更加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1934年9月17日,红六军团占领通道县城,将全部人马集结县城附近。蒋介石深恐红六军团北上与红三军会合,急令桂军廖磊部火速由南向北尾追,又令李觉部由北向南堵击,以形成南北夹攻之势,欲将红六军团全歼于通道境内。红六军团侦察到敌方上述行踪后,于9月18日清晨在湘桂二敌未会合之前,全部撤离通道,向靖县新厂方向急进。红军这一飞速转移,给敌军造成了极大的被动。廖、李二敌在通道附近的龙尾巴相遇,扑空后,李觉还是想抢头功,令何平率两个补充团从通道直向新厂尾追。但这股敌军远离主力,孤军深入,容易消灭。于是任弼时、肖克、王震等军团首长决定组织新厂战斗,力争全歼这股敌军。

  9月19日拂晓,肖克向全体指战员作了战斗动员。上午11时战斗打响,下午4时通过激战,敌军第四团大部被歼灭和生擒活捉。历时一天,红军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击毙敌营长以下200余人,俘敌3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支的重大胜利。这次战役大杀了国民党军队的威风,使李觉部龟缩不前,从而使红六军团从容进入贵州,于10月24日在印江县的木黄与贺龙红三军会师,胜利结束西征。

  为了纪念红六军团组织的新厂战役,早年新厂乡党委和政府在斗篷坡新建了“红军纪念碑”;平察镇党委和政府在红军路过的地方新修了“红军桥”;加上红政工当年在平察老街古窨子屋墙壁上书写的两条巨幅标语,以及红军行军夜晚露宿横江桥沙堆的五里冲,客观形成了当年红军从东到西30公里5点连一线的行军路线。如果把五点连一线的地段充分利用起来,则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得天独厚,别具一格的大课堂。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党支部今年年初就打算利用这个大课堂,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继续革命不停步”的活动。在局党组和老干部局党组的支持下,纳入了今年开展党建工作的议事日程。拟定重阳节前组织实施。

  学红军就得像红军。除免除统一着装和配备武装外,其它都仿照红军。编制上,8个党员组成一个班,书记兼班长,这些临时“军人”,76岁以上的有3人,最大的81岁,最小的60岁,平均年龄67岁,随带一名女卫生员兼宣传员(陆通福的爱人充当)。再加两名司机两辆车和一名随班服务的工作人员,整个班13人;纪律上,学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仿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风上,强调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气质上,要求具备情绪饱满,勇往直前的精神。九时正,全体党员乘车出发,时过四十分到达五里冲。下车后,“军人”们来到田垅,观看了当年红军露宿的现场。看完后,大家嚼着自备的干粮(红薯丝)返回公路排成一路纵队,高举红旗,齐声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革命歌曲向西挺进。时过不久,继续上车。

    当来到新厂和平谢家寨路段时,向导——谢昌柏老人早在路边等候。在谢老带领下,一行人登上当年红军与国民党部队浴血混战的第一现场——岩崖坡东面岭岵。谢老一边手指岩崖坡方向和有关山岭,一边详细介绍当时两军交战的情况。为了加深印象,大家在周围是树,中间长满青草的坪子席地而坐,由班长组织大家学习了中共怀化市党史研究室,怀化市党史联络组编写的《中国共产党怀化历史知识400题》中“红六军团西征在靖州新厂打的第一个胜仗是怎样打的”文章。大家脚踩战场,眼观山岭田野,仿彿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昔日两军交战时“哒哒哒”地机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以及硝烟弥漫,军号嘹亮,红军追击,杀声震天,国军溃败,举手投降,狼狈逃窜的壮丽画面。个个惊叹:“不简单!太不简单了。”

  为抓紧时间,一行人辞别谢老继续西行。因新厂大桥正在复修,故车子只能朝燕团方向绕道行驶。正午来到斗蓬坡脚下。抬头一看,整个山顶松树参天;驻足一听,满山遍野林涛阵阵。“红军纪念碑”掩映在苍翠茂盛的松林中。两辆车沿着盘山便道蜿蜒而上,一会儿来到高耸入云,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全体党员在专心致志看了碑上关于红六军团在新厂打仗的内容介绍后,随即排好横队,先向纪念碑行了军礼,紧接着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向阵亡的红军战士致哀三分钟。再然后,由班长领头,第二次集体向党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党……”那种句句铿锵,字字千钧的声音在群山中回荡。

  继续西行来到平察区域内的“红军桥”。此桥高大雄伟,雕龙画凤,檐口跷角,很具民族特色。对面正中 “红军桥”三颗行楷大字色泽鲜红,赫然醒目。大家欣赏后,以“红军桥”为背景,镁光灯一闪,留下了一张集体照。再往前行,来到最后一站——平安镇老街。在当地向导带领下,大家聚精会神看了古墙上当年红政工留下的“打倒欺压民众的国民党”两幅巨幅标语。字体苍劲有力,字迹清晰可见。不难看出书写人文化底蕴深厚,红军中人才济济。

  当地年逾花甲的侗族老人吴德美热情地将一路风尘,一路辛苦的“红军”迎进屋。片刻功夫端来了两大盆热气腾腾地蒸红薯和鲜红的南瓜。早已饥肠辘辘的民政人学着红军模样一人一碗吃了起来。一会儿,老吴又将一大盆自己烹调的,香喷喷的当地著名的禾花鱼端上桌。并亲自给客人一一斟上醇香的米酒。主人致辞后,客人们开怀畅饮起来。为了增添饮酒气氛,桌旁还安排了一名通晓酒文化的当地老人唱着自编的酒歌。那种热烈气氛,与欢迎离别多年的远方亲人所设宴会无异。酒足饭饱后,“军”民开展小型联欢会。吴德美老人吹起了悠扬的芦笙。民政的陆通福、易舟朝等同志或独或合高唱《十送红军》、《闪闪的红星》等革命歌曲。曾参加抗美援朝80高龄的吴景春、杨传根和民政局的老局长黄元早则随着音乐,脚踩点子,轻轻哼唱,显得优哉游哉。当地苗族俊美嫂子曾昭惠随着曲子和歌声翩翩起舞。那种场面,再次体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怀。

  离别时,“军”民依依难舍。民政人本着“不拿群众一针一钱”铁的纪律,硬把酒饭钱塞进反复推让的侗族村民吴德美的荷包。然后,相互招手致意。车辆徐徐离开了平察。

  看了一天,听了一天,走了一天,从表面上看活动似乎结束了。实际上活动并没有完全结束。在返回的途中,全体参加活动的党员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使广大劳动人民过上美满幸福的新生活。理想又是什么呢?理想就是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当年中国共产党就是凭着这种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把30万红军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朝着一个方向赴汤滔火,前扑后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当然,到达延安时,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30多万红军,仅剩3万余人,约有百分之九十的红军在与国民党部队交战阵亡。尔后,我们的党仍然以理想信念为精神支柱,使红军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发展成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驱逐了日本鬼,消灭了蒋匪军,建立了新中国,过上了新生活。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党还是凭着这种理想和信念,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一系列改革,使中国国力增强,进入世界强国之林。红军长征指望的第一阶段的目的达到了。但第二个目的,即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确实距离现在很遥远。达此目的,还需若干代人的努力。

    作为年龄老化,身体日趋衰弱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拿起枪杆打仗嚒?不可能,也不现实,何况现在与外来入侵的敌人较量,打的是国力拼博仗,打的科学技术仗。迷茫之际,退休干部党员再次学习了中共靖州县委老干部局编印的关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的活动》学习手册。《手册》中的“四个好”,即“学习活动好,教育后代好,发挥作用好,保持本色好”的内容和要求,写得相当具体,讲得实实在在。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以此为准则,老老实实去操作,不折不扣去实践,就是继续革命不停步最现实的内容,同时也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希望和精髓所在。

  以上认识和打算,为一天紧张有序的党建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石宪贵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