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风景这边正好

  ——县商物办赴联系村三锹地妙走访慰问印象

  五月中旬,阳光明媚、梅雨缠绵。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县商物办党政班子一行代表全体干部职工,带着单位筹措的五千元资金,前往联系村三锹乡地妙村近距离访民情听民意,走访慰问部分困难老党员和困难妇女同胞。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地处海拔800多米的三锹乡地妙村,五月里还随处可见芬芳的花朵。田野之间,清澈的小溪流水淙淙,溪岸边不知名的黄色小花一簇簇开得热闹,空气里弥漫着醉人的芳香。村头寨尾山坡上,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古银杏树随处可见,木屋吊脚楼掩映在绿荫之中,处处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态美景。司机欧阳说,这样的地方山清水秀、昼夜温差大,人的寿命长。

  相传,本县三锹的苗民都是神农氏炎帝的后代,为躲避战祸,一路南迁,逃进深山密林,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苗民刚毅不屈、桀骜不驯的性格和征服自然的本领。如今,天下太平,民族平等,闭塞的山里世界逐步打开,向世人展示着一种别样的原生态古老文化,苗人生活的地方,处处饱含了岁月的沧桑,蕴藏了历史文化意识里最为隐秘、最为顽强的传统元素。

  根据该村村支两委事前摸底提交的困难党员和贫困妇女名单,商物办党政班子一行逐一登门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并给予二百元的慰问金。有一位中年的潘姓男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在部队服役四年,是一位素质和觉悟都较高的党员,十几年前在村小学建设中不幸受伤,导致下身瘫痪,一直靠两只手挪动板凳行走,他的家在山坡的高坎上,他依靠自己能够到达最远的地方就是屋子的走廊。但是人们从他的脸上没有看到半点颓废和消沉。从他粗糙且关节突出的双手,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努力地和命运抗争,他在努力地经营想要的幸福生活。村干部告诉我们,她的妻子跟他不离不弃,共同养大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已经出嫁,小女儿在外打工。在政府的关心和他们自身的努力下,生活正一天天好起来。我们走进山边一家吊脚楼,房门紧闭,屋里人都出去干活去了,村会计带着我们绕过吊脚楼的回廊,到屋子前面,窗子开着,房间里躺着一位老人,因为脑血栓导致半身瘫痪。老人姓吴,虽然因病多年躺在床上,家庭十分困难,但是从老人居住的环境可以看得出他们家人的勤劳和睦,老人被褥干净整洁,屋子里并没有通常病人房间的陈腐之气。性格里淳朴善良、乐天知命的另一面让山里的苗族同胞有一种安于病患的坦然。见到我们的到来,老人脸上是恭谨的微笑,只有感谢,没有诉苦和抱怨。还有一位潘姓的老妇女主任,在我们准备去慰问的前几天已经离开了人世。村干部告诉我们,那是一位优秀的老妇女主任,在任的时候对于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都是积极配合支持,为村里的建设和发展是做出过贡献的,老年患病致贫,村里一直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这次,尽管老人已经不在,我们还是怀着敬意将微薄的慰问金送到了她的家人手上。

  在走访慰问的过程中,村干部告诉我们,地妙村人口800多一点,有三分之一的在外省打工,三分之一的在城里一边陪子女读书一边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家里有病患的,才有劳动力在家照顾病人、打理田地。村里人虽不多,但是一切井井有条,静谧中孕育着生机和希望。

  平地已插秧,地妙才耕田。山里的节气较之平地稍晚,山外已在忙着插秧,地妙刚开始耕田,田畴间三五农人正扶着耕田机耕田忙碌着。老书记拿出一小包(500克)包装精美的稻米向我们宣传,说这是由长沙的老板提供资金、保证销路,全权委托他用原生态的种植方法,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天然种植收获的古法稻米,在长沙卖到一百块钱一斤,古法稻米供不应求。今年,老书记扩大规模,准备古法种植三百亩稻田。在走访中,村干部还带领我们参观了村里的公路建设情况,两条分别通往毗邻的贵州和本县另一乡镇的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建设工人告诉我们两条公路都将在年底全面完工。届时,藏在高山密林中的地妙村将彩虹高架,一路畅通山外的世界。我们期待同时也坚信,地妙村苗族同胞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靖州县商物办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