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敏化
(2014年11月10日)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的重大进步。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在一起,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
少数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经济相对滞后、群众生态意识淡薄、资金投入不足等现实困难和瓶颈。因此,如何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上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共赢之路,对于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靖州县作为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多年来,始终立足县情,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基础、以提升生态文化为支撑、以完善生态建设机制为保障,着力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引领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本文以靖州县寨牙乡岩脚侗寨生态文明建设为例,试图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路径,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岩脚侗寨基本情况
岩脚侗寨位于寨牙乡西南面,总面积50056.5亩,其中耕地面积1670.5亩,林地面积44287.5亩,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80人。岩脚侗寨距靖州县城20多公里,包茂高速、G356国道和靖洪国防公路从侗寨东部蜿蜒而过,区位独特,交通便利。2012年10月被省民委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3年3月被确定为省经信委的建设扶贫联系点。岩脚侗寨的核心景区由岩脚村4、5、6三个村民小组组成,占地面积约
1、苗乡侗寨里的“丝绸之路”。岩脚侗寨内最具特色,也最有历史底蕴的当属古驿道。寨内保存完整的驿道全长约4公里,宽约1.5米,全用青石板铺就而成。根据史料、现存碑记和相关传说进行初步考评,岩脚驿道始建于明朝中后期,因地理位置独特,岩脚侗寨成为整条驿道上商旅歇脚、物资交易的一个重要节点,岩脚侗寨由此逐渐变得繁华,在清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其时寨内有360多户,人口千余人,旅店、酒肆等业生意兴隆。由于过往人马较多,驿道经数次拓宽、修缮,逐渐成为了黔桂古道的一条重要分支。有研究表明,黔桂古道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与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三大通道——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后两大通道存在关系。因此,岩脚驿道对研究清朝时期西南地区交通史、主流汉文化传播史、民族交流史具有重要作用和历史价值。
2、湘西深山中的“女儿王国”。在古代,因为男尊女卑,女性一般不会在石碑上留名。但经仔细研究古驿道边上保存较完好的记录修路情况的三块石碑和土地神庙,充分反映出当地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妇女的地位与男子平等甚至高于男子,大多数的妇女当时握着家庭中的经济大权。该村还一直都延续着每年过四个“姑娘节”的传统(即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十月初一、十月十二和十月二十六),而且由妇女掌握家庭中的经济大权,土地神庙中土地公和土地婆共同受奉,这些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以看出,岩脚侗寨一带可以说是湘西深山中的“女儿王国”。
3、见证历史的“红色文化”。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湘西南时,由邵阳过境寨牙,经岩脚侗寨到达通道县的江口、县溪,并在县溪恭城书院召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史称“通道转兵”。据史书记载和老人口述,当年红军过境岩脚侗寨时,在寨内里驻扎休整了三天三夜,并在团寨里书写下红军标语,只可惜红军标语在1996年的一场大火中被毁。后来岩脚人为纪念红军当年在岩脚村一带打土豪斗地主的功劳,把当年红军经过的一段石板坡路改称为“红军路”,把红军当年曾驻扎过的一座桥改称为“红军桥”。
4、世代相传的“侗家风俗”。岩脚一带侗族居民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侗族民俗文化,是周边地区唯一会制作侗琵琶的村寨。据考证,岩脚为侗琵琶制作的发源和传承地,周边通道、绥宁等地的侗琵琶大多为该村72岁的传统艺人杨灿全及其徒弟所制。岩脚侗寨的民族歌舞主要有侗琵琶、侗芦笙、哆耶舞等,吹跳结合,歌舞结合,极具特色,并组建了闻名周边地区的表演队伍;民俗活动有闹春牛、舞龙灯、唱山歌婚嫁丧葬和祭祀活动;民俗节日有姑娘节、六月六、立冬节;侗家食品有腌鱼、腌肉、腌笋子、腌白菜、黑米饭、甜藤粑粑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侗家油茶,又称罐罐油茶,它因制作方法独特,味美香浓,堪称待客的上品。
5、中国绿心上的“生态公园”。岩脚侗寨区域位于“中国绿心”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神奇绿洲”的核心地带,自然生态非常优美,周边有近30000亩的原始次生林带,并已将进入侗寨的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和侗寨周边纳入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区范围予以保护。林中沟谷幽深,断岩横立,悬幔飞瀑,山洞奇异,生长有金丝楠、红榉、香樟、紫薇、银杏等名贵树种和锦鸡、穿山甲、野猪、乌龟等珍稀动物,堪称原始生态胜地。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该区域属于武陵山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也是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重要功能区。
二、岩脚侗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岩脚侗寨经历了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开始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生态产业,岩脚侗寨群众在青山秀水上尝到了甜头,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并探索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的保护与发展共赢之路。
1、坚持科学引领,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规划是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靖州县委始终把规划摆在重中之重。一是坚持正确的理念指导。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岩脚侗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逐步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向“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变,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坚持科学的规划引领。着眼岩脚侗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2013年,靖州县将岩脚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列为全县61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专门聘请桂林七颗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公司对岩脚侗寨的开发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并通过县规划委员会的论证评审,现正在按保护与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三是强化有力的部门配合。宣传、财政、民宗、旅游、林业、文化、水利、卫生、住建、交通等部门积极配合,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予以整合,确保规划执行到位、落实到位。
2、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深化环境卫生整治。靖州县始终十分重视对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的投入,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以来,靖州县积极整合以民族发展资金为主的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有序推进岩脚侗寨基础设施建设,村寨面貌有了可喜变化。一是统一修缮民居建筑。投入近50万元,对全寨60户房屋进行了保护性维修,统一了屋顶、屋檐风格,对破坏严重的古民居进行了必要的修缮。二是精心打造民族特色建筑。投入600万元修建岩脚侗寨表演场、歌廊、花桥、鼓楼、岩脚侗寨标志性寨门、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标准公厕,改造侗家合拢宴接待场馆,这些建筑群正在积极建设中,建成之后与岩脚侗寨特色木屋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三是着力改善民生基础设施。投入65万元完成了全寨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捆绑水利部门老鸭溪河道治理项目资金300万元,对侗寨绕村河道进行整治。投入70万元修建了古驿道、石板路、鱼塘清淤,并结合城乡同治对寨容寨貌进行了集中整治,拆除了一批破旧建筑,设置了一批垃圾焚烧炉,对寨内26口鱼塘进行了清淤整治,较好地保护了村寨的原貌,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
3、推进转型升级,不断壮大绿色生态产业。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目标,靖州县始终努力推进岩脚侗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绿色生态经济不断壮大。靖州县出台了《岩脚村建设扶贫扶持发展种养业奖励办法》,采取以将代补的形式引导群众着力发展山羊、土猪、家禽养殖和山核桃、中药材和无公害蔬菜种植。目前全村有成员50户以上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个,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种植大户1户,养殖大户3户,共养殖山羊1000余只,土猪100余头,家禽1万余羽,发展山核桃林600余亩,红茄300余亩,百合100余亩,香菇30余万袋。充分利用进入岩脚侗寨沿线与国道相接,依山傍水、土地平整的优势,着力培育了一个以山羊、石蛙等养殖和连片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带,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增加了岩脚侗寨旅游线路上的看点。
4、突出品牌带动,不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弘扬生态文化,必须加大品牌创建力度。近年来,靖州县依靠岩脚侗寨,打响岩脚侗寨,在岩脚侗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不仅注重外在硬件设施建设,更加注重内在惠民产业开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以品牌带动生态文化建设之路。一是着力提升旅游接待水平。近年来,随着外地前来岩脚侗寨观光休闲的人员日益增多,为满足游客需要,该村着力提高旅游接待场所档次,扶持侗家餐饮住宿接待点10处,侗家旅游商店2家,有效地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二是着力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利用村民的传统手艺和生活习俗,大力开发侗乡腌制品、侗琵琶系列制品、甜藤粑粑等特色产品,打造成为游客首选的旅游商品。三是着力保护岩脚侗寨生态环境。岩脚侗寨周边区域自然生态优美,有近30000亩的原始次生林带,并已纳入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区范围予以保护,另有46000亩森林。公益林保护区内山谷幽深狭长,断岩横立,突兀成片,山洞奇异,分外美丽,让人流连忘返。
5、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民俗文化影响。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必须以民族文化为灵魂。靖州县委、县政府坚持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手抓,将以“侗族大歌”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贯穿于岩脚侗寨建设开发的始终。一是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每年该村均举办姑娘节、立冬节等民族文化主题节会活动,通过活动开展,既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交流,也凸显了侗寨在周边地区的中心地位和辐射功能。二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拍摄了岩脚侗寨宣传片,进一步提高了岩脚侗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弘扬以侗族大歌为主的民族文化。组建了岩脚侗寨琵琶表演队,先后在岩脚侗寨演出20多场次,并代表靖州到怀化参加“欢乐潇湘、幸福怀化”文艺汇演,充分展示了侗族大歌的特色魅力,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三、岩脚侗寨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岩脚侗寨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
1、现实条件的制约。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仍十分明显。一是政府自身财力不足。靖州总体上属于“吃饭财政”,资金来源明显不足,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根据《岩脚侗寨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要求,近期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达2437万元,建设资金存在很大缺口,严重影响了后续项目的推进。二是特色建筑保护难度较大。岩脚侗寨房屋绝大部分为木质结构建筑,在消防安全等保护方面压力很大。三是推进集聚发展困难。产业、人口集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岩脚侗寨成片可利用土地空间不多,人口少且分布散,通过集聚发展来减轻生态环境承受力的难度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高。
2、思想观念的束缚。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岩脚侗寨比较封闭,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一是生态意识不高。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部分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仍较淡薄,文明礼仪习惯仍较落后。二是危机意识不浓。生态是岩脚侗寨生存发展的根和魂,但由于受木材行情较好、增收致富渠道不多的影响,近年来岩脚侗寨木材采伐量较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很大,但部分群众对此的认识和行动还不足,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不浓。三是革新意识不强。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是一场文明的革命。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创新运动,需要不断革新,形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宜的生态文明意识,但干部群众创新提升的意识和动力仍不够强。
3、体制机制的弊端。体制机制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但在岩脚侗寨的具体实践中,受当前体制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十分明显。一是补偿机制不健全。为了切实保护生态,靖州县将岩脚侗寨周边森林纳入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范围保护管理,但当前的生态补助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亟待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保证生态保护资金长期投入。二是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的考核机制仍然偏重GDP指标,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建设利益导向和考核导向均不明显。
4、产业发展的限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于良好的经济基础,但靖州由于担负着生态保护和军事禁区的双重职责,经济和产业发展明显受到制约。一是招商引资受限。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利用外来资源推进本地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靖州由于是军事禁区,许多产业、外资都不能引进,接受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空间非常小。二是要素制约明显。产业的发展,资金、人才、土地是关键要素,靖州由于经济总体实力薄弱,对产业、项目、企业的扶持力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壮大。由于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造成了本地人才的外流严重,引进外来人才难度大。成功申报“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后”,岩脚侗寨为了保护沿线景观,在土地利用方面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影响了产业发展。三是转型升级困难。由于交通、信息等方面原因,引进、发展高新技术和生态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四、进一步推进岩脚侗寨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岩脚侗寨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与实践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困境。基于对岩脚侗寨生态文明建设的剖析,笔者认为当前继续科学推进与完善岩脚侗寨实践,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课题。为此,我们要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依法履职,开拓创新,继续努力推进岩脚侗寨生态文明建设,将其打造成全县乃至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样本。
1、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三个理念”
(1)牢固树立科学规划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工程,其建设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建设成果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思想为先导,以科学的理念作指引,树立科学规划理念。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发展规划是否做得科学合理,事关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实现长远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更需立足本地,树立科学规划理念,指导本地长远发展。同时,还要积极争取省市各有关部门对规划工作的指导,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破解规划方面的难题。
(2)牢固树立长期保护理念。科学合理的规划毕竟是纸上的蓝图,只有将规划一以贯之地执行好,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树立长期保护理念。长期保护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二是对规划本身的政策保护,做到萧规曹随。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事关长远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推进的任务,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做到不争论、不徘徊、不犹豫。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把有限的财力用于见效慢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着上级考核、群众不理解等各种压力,尤其需要更强更大的决心和恒心。
(3)牢固树立经营生态理念。靖州县近年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面貌不断改善,但生态环境始终保持良好,这也充分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只有把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生态资本来经营,才能不断强化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才能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实现经济社会最大限度发展的目的。
2、勇于探索,实现“三个创新”
(1)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思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智力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发展与保护任务繁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合力。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靖州县制定“一极两翼”的发展战略,突出打响岩脚侗寨品牌,就是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这一最大的比较优势,着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在区域竞争中以差异求特色,以特色促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效。
(2)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快推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创新。要把各级领导从偏重GDP引导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上来。尤其是要着眼于少数民族地区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的分工,完善分类绩效评估体系,淡化经济增长的硬性指标,提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项目资金的安排使用要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保护地倾斜,通过“谁保护、谁受益”的杠杆导向,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区域发展和保护的协调机制。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共同保护好生态环境,推进区域合作共赢,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共同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3)创新工作举措。创新工作举措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胆探索和勇于尝试各种新举措和新路径。比如,在生态经济的发展上,要善于抓住民俗特色、茯苓、杨梅、山核桃等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品牌,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推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同时,要坚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科技化,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统筹兼顾,着力促进“三个协调”
(1)正确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促进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协调。要善于做好经济与文化的结合文章,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生态文化作为培育产业、壮大经济、提升品牌的灵魂,努力用生态文化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靖州这几年民俗特色、茯苓、杨梅、山核桃等产业之所以能持续做大做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立足县情实际,大力开展“杨梅节”、“飞山旅游文化节”等生态文化创意节庆活动,从而使靖州杨梅、靖州飞山、岩脚侗寨、地笋苗寨等成为唱响湖南乃至全国的“名片”。
(2)正确处理城镇与农村的关系,促进城镇发展与农村发展相协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统筹城乡的题中之意。少数民族地区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搭建平台,落实项目,用足用好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缩小差距、加快发展。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抓住城镇发展这个龙头,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城,提升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农村具有生态建设的优势和潜力,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因此,农村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生态文明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立足农村实际,彰显农业特色,壮大农村经济,提升农村自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造血功能。
(3)正确处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发展相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协调、共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发展,把由以往注重GDP的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改善民生。尤其是“包容性增长”的提法,对经济与民生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在坚持和推进发展第一要务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民生难题的破解,努力提升就业、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4、齐抓共管,不断强化“三个联动”
(1)强化上下联动,协调各级关系。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确保有一定的财力投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的关心和支持。有了上级的大力支持,干不了的事就能够干,迟干的事就能提前干,慢干的事就能加快干。
(2)强化左右联动,统一行动步调。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个别部门、个别乡镇的事,而是各部门、各乡镇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各部门、各乡镇的工作职责,调动各部门、各乡镇的工作积极性。
(3)强化全民联动,夯实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人,人人有责”,只有全民参与,人人“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汇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才能从根本上加快生态文明持续、深入推进。因此,我们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生态文明素质,同时制定出台政策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规律所系、道路所指、形势所趋,更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所需、职责所在、群众所盼。只有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一条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才能加快推进全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贺敏化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