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我们对飞山文化的研究又有了两个突破。
第一点,飞山文化已不局限于一姓、一族的一个范围。飞山文化已包括了湘、黔、桂、渝、鄂等西南地区多民族融合的文化。
第二点,就是在时间上的研究有突破。飞山文化跟飞山蛮杨再思他们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开始于唐末五代。昨天看了《寻访华夏飞山庙》电视纪录片。片中把靖州的飞山与飞山附近的艮山口联系在一起。这个飞山,也许在之前就叫“艮山”。在艮山口附近再没有别的大山。这样就把飞山文化与《易经》里面的《连山易》联系在一起。通过《连山易》,再和炎帝文化联系在一起。
对靖州的同志和有关人士包括阳国胜学者他们近一年来所取得的这两个突破,我是非常欣赏和赞成的。我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关于地域与内涵的突破。我是很赞成飞山文化突破一姓一族的。中国各民族融合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的成果和内容。飞山文化也是这样。杨再思是唐末五代飞山文化的一个代表性人物,飞山文化跟杨再思联系在一起(是对的),但是它又不仅仅是杨姓一家的问题,不仅仅是杨再思个人的问题。它应该包含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各族人民,其中包括汉族,也包括侗族、苗族等,还有其他的民族。杨再思的四个儿子封守四个地方。这四个地方的人民本来就是多民族的。他们当年统领五溪十峒,范围遍及湘、黔、桂、渝、鄂。后人对他的敬仰所建立的飞山宫、飞山庙,也遍及以上五省地区。而且有同志讲了,有许多地方的飞山庙,并没有多少杨姓人。有飞山庙没有多少杨姓人,这也就从侧面映证了飞山文化是一个大区域、多民族的文化概念。因此,我觉得(飞山文化)是整个大西南地区的一个有广泛群众信仰基础的文化。(研究)这样的文化,我们就站在了文化的制高点上。
第二,关于时代范围突破。我记得在去年我提出了一个“前飞山文化”的概念。当时提出这个概念就是想解决飞山文化的厚重历史与渊源问题。这个飞山文化为什么会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它有没有历史渊源?这就涉及“前飞山文化”问题。
《寻访华夏飞山庙》电视纪录片讲到“艮山口”。我觉得以艮山口为研究突破口,就摸到了历史的脉络。“艮山口”地名的核心是“艮山”,它在史上是存在了很长时间的,在会同县也找到了不少依据。更主要的是它跟“艮卦”联系到了一起,《连山易》是以“艮为首”的。由此来看,我们湘西南地区,包括贵州、湖北、江南、广西这个地方这个厚重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正好在我们这一带,发现了七八千年前的“高庙文化”。高庙文化是以洪江高庙遗址为代表的。它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性、尤其是原始宗教方面,这在当时其他地区是不可比的。所以,以艮山口为突破口向前追溯,从逻辑来讲还是从历史意义来讲,我觉得都很好。
唐末五代杨再思之前的这些文化就是“前飞山文化”,也叫做“艮山文化”,它是飞山文化的前身。它是构筑我们飞山文化的基础和底蕴。有了这样的基础和底蕴,杨再思所以才达到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王震中)
(根据王震中先生2014年11月16日在“飞山文化研究座谈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王震中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