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洪
一、飞山山脉就是古之“艮山”,源于神农创卦所得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中心的这片热土,是古老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此地山肥水美,物产丰饶。自古土著居此,与世无争。司马光先生著《资治通鉴》时,入书曰“飞山蛮”,此山才为外界所知。
飞山主峰雄踞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带形山脉上,蜿蜒于“盘上”、“马王村”、“大禾”、“宋家园”、“坳脚”、“夏乡村”、“艮山口”等自然村落之间,即为飞山山脉。《靖州县志》说飞山“双峰突出,四面陡绝”,“中复再起一峰,峰之上又三峰叠立”。
宋人毛渐所收藏的《古三坟.山坟》所载《连山易爻卦大象》“八卦取象歌”中,说到连山易首卦之山为“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潜山”、“连山”、“藏山”、“叠山”。连列八山意即形容“艮山”有着“山上有山、山内有山”的复杂地貌。八卦之首“艮”卦图形,文字诠释为“山上有山”,可见上述二者所状山貌何其相似。走遍神州大地,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山上有山这种地貌特征的地方,恐怕找不出一处更比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飞山这样的典型地貌了。
现在我们所说的飞山是飞山主峰,而旧县志和《古三坟》所指的是飞山山脉。神农炎帝所创连山易是以“艮山首卦”的,靖州正好有个“艮山口”地名。据调查,靖州现存与神农文化和易文化有关的古地名多达21处,而且这些地名集中分布于靖州县城以北至会同连山之间的区域,飞山下东行,平坦的小丘岗连绵三、四公里的地方,有个千古地名“艮山口”,这里仍是今行政区划的靖州县一乡之名。其乡政府所在地距飞山约
“山上有山”的“艮”的标记,标明了这里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里程,也是人类文明的第一发祥地。
二、以艮为首,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
现代学者对连山易的存在进行了考证。怀化会同县“连山八庙”所构成的八卦就是按“连山八卦”而建。凡历代论及《连山易》,都提到连山八卦是以“艮”为首的,而水书《连山易》中的原始“无字八卦图”提供了以“艮”为首的佐证。
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卦合乎农耕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一,秋收冬藏为农耕文明一大特征,我们从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的行为习惯可以看出,秋收冬藏既是动物的普遍行为习惯,也是人类最早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这种生产生活方式首先就是依托物产丰富的丘陵和高山,而且从人类古代遗迹的年代考古来看,人类也是从山地逐渐走向平原江海的;因此,以艮为首卦就是必然之中的事情。第二,从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来看,人类总是首先观察身边的事物再联想到其它,由近及远是认识论的普遍规律,人们通过春华秋实想到秋收冬藏,通过四时风物的变化再会联想到天气、天象的变化;先观察地理再研究天文才是合乎认识论的普遍规律的。因此,先有艮为首卦的《连山易》再有归藏易,最后才有周易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以山为象的“艮”卦,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说卦第五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宣圣讲义》:犹日月之代明也。朝夕之相继也。岁时之往复也。荣枯之谢也。有春有冬。岁序乃毕。有朝有夜。日用乃成。故艮者终也。成终者成其始。如夏正建寅。岁之始也。而由子丑至寅。亦可视为终。地之两极。终也。而由南北极以往返者。亦可视为始。故曰艮成终始。又曰成言乎艮。
由此我们应该以全新的视角来诠释“艮”卦的含义。艮不仅是代表终止、终结,同时,它也代表着万事万物全新的开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乾坤阴阳,五行周流六合,以艮为始为终,以艮兑为演算法则,那么,“艮”即代表着“为终”的同时,也代表着“为始”的开始,代表着事物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平衡点。由此可见,以“艮”为首的文化的发展不仅止于靖州一姓、一族的一个范围。飞山文化的发展已涵盖了整个大西南地区的一个有广泛群众信仰基础的文化,包括了湘、黔、桂、渝、鄂等西南地区多民族融合厚重的,源远流长的文化。
三、以艮为用,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彖传》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里引进了“时”的观念。它不同于物理意义上的抽象时间观念,最明显的一点就在于,这里的时间是有“行止”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即是说时间本身给出了“行止”的界限,并且“行止”的内容完全由时间本身的到时而充满,“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它的含义是:根据时势要静止就静止,要行动就行动,静止或行动不失去它的时机,前途才会一片光明。在这里,“时”的概念非常重要。《周易》特别强调对“时”要有所知。如《贲卦·彖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即仰观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行,可以察知季节的变化;《丰卦·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即日至中天必将西斜,月至圆满必将亏损,天地的变化都是根据一定的时机而消长生息。
《周易》强调对“时”要有所知。而“明时”的目的则在于让人们依时而动,做到“时行”。“时行”非常重要,因为“时”是事物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背景要素,无论自然还是社会,都是在“时”之背景、“时”之条件下的运动变化。另外,依时而行固然重要,依时而止意义也非常重大。所以《艮卦·彖传》谓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但是止的意义并不简单,不能以为停止不动才是止,其实止还包含着行的意义在内。我们坚持不懈地干一件事情,就是止于行的行。后来我们发现情况变了,这件事情必须停止,不能再干了,这就是止于止的止。犹如我们生活中,人都应该选择善行,对待善与不善,则应该如艮卦所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也就是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止于“行”或止于“止”,决定性的因素是“时”,所以说“动静不失其时”。那么,如何把握时呢?《周易》认为,要想很好地把握时,就要多在“知几”上下功夫。“几”是什么呢?通俗一点说,就是苗头。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事物的发展趋势从细小之处,从眼前之景,便可推得。所以,《周易》特别强调“知几”的功夫,认为如果能够见微知著,守时待变,因时变革,就能够成就大事业。
《周易》中这种“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思想之一,正是这种思想使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
四、以艮为品,仁义而立
“艮”山,作为山的品格,莫过于孔子的论述。孔子在《雍也》篇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智者乐水”是由于“水”有“知”的品格。水从发源地流出以后,不管道路怎么曲折,都能绕过崇山峻岭,千回百转,记住自己要走的道路,找到自己的归宿,归向大海。“水”是非常有灵性有智慧的不迷途的一种生命存在;水惟其动,润泽万物;水惟其动,流水不腐;水善柔,水滴石穿。所以“智者”喜欢“水”。
“仁者乐山”是由于“山”有“仁”的品格。“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焉;出云道风,国家以宁”。“山”承载万物,养育万物,山上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各种矿藏,“山”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别人,“山”是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是有博爱胸怀的一种生命存在,所以“仁者”喜欢山。孔子曰: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仁者”就是有博爱胸怀、仁义而立的人。
农耕文明发源于山,道德追求最高境界也为山,仁者乐山,仁义而立,这也是为什么艮既是“始”又是“止”。艮为首卦,实质上是体现了农耕文明的核心价值。
五、以艮为和,建设和谐靖州
靖州史前遗存,有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如艮山,艮者,东北外,丑为主体,寅为当值,《尚书》曰:南国蹙。射其元王。“南国蹙”,意指戊己土的运化,元王指阳气始起而阴气周备也,一年十二月,由丑入寅,一阳初生至三阳开泰也,《连山母训》曰:“艮而王出三躯”,非常鲜明地透露出送岁(早岁已止)迎春,欣欣向荣的气象。飞山以东3里地有一处小山头,曾历为州府治所,现一直为靖州县政府所在地,古时此处椿树柳树杨树共生而十分繁茂,飞山能与子山相照应,这也充分说明、验证了神农《连山易》“艮而王出三躯”这一种文化现象。
靖州的飞山文化集释道儒和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之大成,是五省接边地区苗乡侗寨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引导宗都与社会主义的社会道德规范相适应,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使宗教有益文化,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良好局而,是未来靖州发展要做的一篇大文章。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然“天行健”,在乎有度,动极以止乎,天静则宁,五贼不侵,人以艮始,艮则通气,人静则和,和而仁义立,中正仁义,人道极也,故周子曰:天静则宁,人静则和,此为艮之大义也。
天静则宁,人静则和。构建和谐社会走向中国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党中央适应新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世界的共识,和谐也是当今社会主旋律,“和而仁义立,中正仁义,人道极也”,要注意五个方面:一个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新常态,勇于创新发展,在文化渊源流长的千年州府,致力商贸兴县、工业强县,打造湘黔桂边界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马中洪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