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逃难到江都的隋炀帝杨广拿出自己从北方带来的铜镜,细细端详自己,他怅然说道“这么好的头颅,将由谁来拿下”。此时的窗外,早已不是歌舞升平的熟悉景象,各路起义军和诸侯早已群雄并起,直取江都而来。隋炀帝没有等太久,几天后以宇文化及为首的禁卫军就发动兵变将其缢死。他可能到死都想不通,自己戎马一生、雄韬伟略、开疆扩土,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隋炀帝杨广是一位很有争议的皇帝。不少学者认为论功绩,他堪比秦皇汉武。灭陈平乱,实现统一;西平西域、东征高丽、解决外患;开京杭运河、建立科举制度。特别是京杭运河和科举制度给后世带来了深刻地影响,可谓高瞻远瞩。殊不知,却正是连年的大兴土木、大动兵马,让人民苦不堪言,最后埋葬了自己。
自晋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300余年的分裂与战火,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人民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杨广却急于创造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大业,他不知道前两者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商鞅变法和文景之治数代人苦心经营的基础上,丝毫没有考虑当前国力。新建都城、开挖运河、四面征战,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总计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作为最高统治者,他并没有真正明白治世的意义,而是单纯的认为开疆扩土,四邻皆服就是盛世。他不知道民众真正的梦想是兴国安邦、安居乐业,这才是盛世之基础。作为儒学者,他忘却了民重君轻的忠告,人民在他的眼中,不过是劳役,是士兵,是自己雄途伟业的棋子。国家当以人为本,为民谋利,而他一意孤行,掠夺劳力,他的伟业梦,也最终被成千上万的人民发动的起义击得粉碎。
轻民者,终为民所弃。以人为本,才是正道。汉文帝面对战争后的满目疮痍,克勤克俭,削减赋税,减少徭役,终成文景之治。共产党心系百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终于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侵略,实现复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水,国家乃舟。历史的教训忠告我们,民强才能国强,只有人民才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石。
作者:张涛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