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在靖州锹里地区这片神奇而又神秘的土地上,苗族先民们依山建屋、临水安家,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和灿烂文化,其中苗族歌鼟就是最有魅力、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俗话说,“汉人有字传书本,苗人无字传歌声”;歌鼟唱,“苗是爱歌客爱戏,爱把山歌伴口玩”。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歌鼟的创造和传承只能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唱的形式单口相传,并在传承中肩负着记录历史、传播文化、教化人伦、交际娱乐等多种功能。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口传古籍,苗族歌鼟具有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学等多方面研究价值,是苗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是苗族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更是苗族变迁的百科全书和“史记”。2006年,苗族歌鼟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真正的“国宝”了,其丰富内涵、民族特色、文化魅力,由此可见一斑。近年来,靖州在发掘、抢救和保护苗族歌鼟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著作,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这一“天籁之音”唱响了五湖四海,传遍了神州大地,让外人也逐渐对苗族歌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这里,笔者就不再详细介绍苗族歌鼟的起源来历、发展变化和内容形式等知识,单就歌词中一些耳熟能详的典故进行探讨,也希望能对喜爱苗族歌鼟的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曲苗族歌鼟的歌词,其实就是一首古典诗歌,只是汉人做的诗是阳春白雪,要立意深远“高大上”一点,而苗族歌鼟是下里巴人,更加通俗易懂“接地气”,但同样都具有很深的文学修养。苗族歌鼟的歌词大多采用比兴、拟人、夸张等手法,喻义深刻、形象生动,多为七言四句,二、四句末字一般讲究押韵,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同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唱咏风物等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多个层面。一些长篇的抒情歌或叙事歌,从古自今、从今往后侃侃而来,包罗万象、信息量大,再现了古代苗族社会生活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感情,弘扬了赞善贬恶的道德品质,表达了苗族人民追求幸福自由的真实情感。
凡事都有由来,苗族歌鼟也有根等。现在的人唱歌鼟,尤其是年轻人做歌词很少会引经据典了,非常浅显,缺乏含蓄性。一首好的苗族歌鼟是不是有文化内涵,有没有艺术底蕴,与一首好的古诗一样,适当采用一些典故才显得更有深度和文采。当然,旁征博引也颇有讲究,不是越深奥就越体现水平,只有喜闻乐见的才能引起共鸣。所以,必须要根据具体的场合来选择,结婚时该唱哪些人物,打“三朝”该讲哪些事件,这样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牛头不对马嘴,反而画蛇添足、弄巧成拙,让内行人看笑话。下面,笔者选择苗族歌鼟中经常唱到的相关历史人物和民间故事,介绍一些常见、常用的知识:
1、盘古和三皇五帝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制乾坤”。这是苗家人做好事吃正席酒时,唱苗族歌鼟惯用的开场白。盘古歌源于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力图探索自然的奥秘,对天地形成以及日月星辰的变化所产生的种种臆测和遐想。其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以及苗族古代社会制度、日常生产生活和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等,体现了苗族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认知和深邃思考。那么,盘古是谁?三皇五帝又是谁呢?
先来说说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人物,民间一直流传“盘古开天”的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开天大神盘古,这个奇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糟糕,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的板斧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再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年复一年,盘古孤独地站在那里,做着这非常枯燥而又吃力的工作,一个一万八千年又过去了。天和地的构造这时已经逐渐成形,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盘古终于倒下了。就在这时候,他的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阳根化为伏羲,双乳化为女娲,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道路,肌肉变成田土,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了。总之一句话:天地就是盘古所造,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
再来说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五帝,指金帝颛顼、木帝帝喾、水帝尧、火帝舜、土帝大禹。这里的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多是神话人物,是指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繁衍、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盘古和三皇五帝等神话故事在中国影响至深,自然也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重情重义的苗族人从来不忘祖先、知恩图报,于是每每做好事、有喜事唱苗族歌鼟时,就会感恩怀旧,约定俗成地传颂盘古和三皇五帝的丰功伟绩。
2、唐三藏和杜康娘
“吃茶可怜唐三藏,吃酒可怜杜康娘”,这也是苗族人在酒桌和茶桌上唱苗族歌鼟最常用的歌词。其实唐三藏和杜康娘这两人,既有历史原型,也有民间传说。
为什么喝茶要感谢唐三藏呢?历史上真有唐三藏其人,一般指的是玄奘,唐代著名高僧。玄奘(602年—664年),法相宗创始人,俗家姓名“陈祎”,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回真经。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觉得起于上古,有的说是神农尝百草而发现,也有的认为或起源于周朝、秦汉、三国、南北朝的哪一个朝代。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被成为“茶圣”的唐朝陆羽著《茶经》,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所以许多人把喝茶的起源追溯于唐代。而且也有证据显示,世界上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于是人们认为饮茶是中国的首创。但是也有人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中国有,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
苗族歌鼟茶歌中有“细茶好吃叶莲莲,生在西天佛面前”之句,我想苗族人之所以要感谢唐三藏,是因为他们深受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所影响,以为茶叶是唐三藏在西天取经时一同带回来的。
那么,喝酒为什么要感谢杜康娘呢?关于酒的起源,也多种说法、多个版本,但真正与酒的酿造有关系的人是杜康。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君。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
相传,杜康某夜梦见一白胡子老者,告诉杜康将赐其一眼泉水,杜康需在九日内到山中找到三滴不同的人血,滴入其中即可得到世间最美的饮料。杜康次日起床,发现门前果然有一泉眼,泉水清澈透明。于是出门入山寻找三滴血。第三日,杜康遇见一文人,吟诗作对拉近关系后,请其割指滴下一滴血。第六日,遇到一武士,杜康说明来意后,武士二话不说,果断出刀慷慨割指滴下一滴血。第九日,杜康见树下睡一痴呆之人,满嘴呕吐,脏不可耐,无奈期限已到,杜康只得花一两银子,买下其一滴血。回转后,杜康将三滴血滴入泉中,泉水立刻翻滚,热气增腾,香气扑鼻,品之如仙如痴。因为用了九天时间又用了三滴血,杜康就将这种饮料命名为“酒”。有了秀才、武士、傻子的三滴血在起作用,人们在喝酒时一般也按这样三个程序进行:第一阶段,举杯互道贺词,互相规劝,好似秀才吟诗作对般文质彬彬;第二阶段,酒过三巡,情到深处,话不多说,一饮而尽,好似武士般慷慨豪爽;第三阶段,酒醉人疯,或伏地呕吐,或抱盆狂呕,或随处而卧,似呆傻之人不省人事、不知羞耻。
杜康原为男性,可是在苗族地区怎么成为“杜康娘”、变成女性啦呢?在靖州锹里一带,人们一直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家务事基本上是由女人做。锹里苗民勤劳纯朴、爽朗豪放,是一个“以饭养身、以歌养心、以酒养神”的民族,爱唱歌、喜喝酒。长期以来,他们自给自足,喝的酒也全靠自己酿造。但是烧米酒这事,往往都是家庭妇女而为,所以封闭自守的他们认为造酒的鼻祖杜康也应该是一个女的,便称之为“杜康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体现了一种美德,对勤劳女性表示最高的尊重。
3、彭祖和王母娘娘
苗家人是唱歌的天才,见什么唱什么,遇喜事、有好事唱歌,平时见面、聚会也唱歌,这类歌我们统称为“生活歌”,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习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的歌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苗族群众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生活歌善于取譬设喻,比拟性强,是衡量歌师水平的重要标准。不少有名气的歌师,作词得心应手,好句子、好典故信手拈来。生活歌范围很广,家常歌、人情歌、新年歌、拜年歌、新屋歌、乔迁歌、祝寿歌等,比比皆是。
苗家老人也过生日,自然就唱祝寿歌。在为长辈拜寿时,唱苗族歌鼟一般会唱到两个神话和传说中的仙人,一个是彭祖,一个是王母娘娘。
“盘古开天盘脚坐,彭祖二万八千年。口气仙桃永不老,江山常在月长明。”酒过三巡,主人开腔唱歌感谢客亲前来祝寿后,如果是男寿星过生日,客人一般会这样作词唱歌回应。盘古是古老的代名词,前面已经介绍了,那么为什么把寿星比喻成彭祖呢?
彭祖是中国古代养生学奠基人,大彭氏国创始人,号称华夏最长寿老人,传说寿高八百,被屈原写进楚辞、司马迁记入《史记》、孔子表示钦佩,真有其人,但后被神化。
相传,在三皇五帝中的尧帝时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作为当时部落首领的尧帝指挥治水,由于长期心怀部落和部众安危,尧帝积劳成疾,卧病在床,数天滴水未进,生命垂危。就在这危急关头,彭祖根据自己的养生之道,立刻下厨做了一道野鸡汤。汤还没端到跟前,尧帝远远闻见香味,竟然翻身跃起,胃口大开,随后一饮而尽,次日容光焕发。此后,尧帝每日必食此鸡汤,虽日理万机,却百病不生。一时传为美谈并流传下来。雉鸡当时并不罕见,配料也无玄机,“疑点”便集中在彭祖的另一秘方上。《彭祖养道》上曾记载:“帝食,天养员木果籽”。一碗普通的鸡汤能够有“点水成药”的养生功效也就来自这小小的员木果籽(茶籽)。彭祖正是知道茶籽的养生功效,才会一招中的。尧帝在位七十年,终于118岁,仙寿的秘密也尽在这茶籽之中。所以,现在民间还一直把茶籽油当成一剂灵丹妙药。
之后尧便把彭城封给彭祖,所以后世称他为彭祖。舜的时候,彭祖从师尹寿子,学得真道。到商代末年,彭祖已年近八百,尽管这么大年纪,可仍不显衰老。他自幼喜好恬静,不追求名誉,不汲汲于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终日以养生修身为事。商王请他作大夫,他推托不了,只好应诺,却常常以有病为由,不上朝听政。平日沉默寡言,从不夸耀自己有道,也从不作一些诡惑变化鬼怪之事,以博取名誉。商武丁四十三年,商灭大彭氏国。彭祖无家可归,只好云游四海,先到天目山,再到武夷山,后到彭山。神州大好河山,几乎踏遍。于是,今天在12个市、县中,都有彭祖的遗迹。彭祖身在天涯,心系故国,虽国已不在,仍冒险返回徐州。以周围山林为家,仰卧山之坡,吸天地之灵气,收日月之精华,终修道成仙,肉体化石,灵魂升天。
民间颇为流行的喜联“苏才郭福,姬子彭年”,讲的是苏东坡的才学、郭子仪的福气、姬昌般多子、彭祖般高寿。千百年来,彭祖一直就是长寿的象征。苗族歌鼟中说到彭祖的岁数,一说是“二万八千年”,一说是“三万八千年”,这些都不重要,无论哪种说辞,全都是客人对寿星的美好祝愿。
为男人做寿唱彭祖,那么为女人做寿又唱谁呢?先来看一个段子。我们都看过周星驰和巩俐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面的唐伯虎原名唐寅,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能诗擅文,很有才华。
话说有一次,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庆寿,儿孙们为她大摆筵席,遍请宾客。唐伯虎是有名的才子,也在邀请之列。席间,客人纷纷向老太太祝寿。有的祝她“寿比南山”,有的祝她“福如东海”,有的祝她“万事如意”,把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
这时,有人提议唐伯虎题诗贺寿,众人叫好。未等伯虎同意,老太太的儿子已经让人把笔墨纸端了出来。唐伯虎觉得却之不恭,略一思索就提笔写了起来。众人纷纷围观,一看写出来的第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在座的大吃一惊,儿孙们火冒三丈。刚要发作,只见唐伯虎提笔写下第二句“王母娘娘下凡尘”,大家惊叹一声,转怒为喜了,连连叫好,老太太也有了笑脸。唐伯虎接着写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本来热热闹闹,忽然平静下来。众人勃然大怒,儿孙们更是怒不可遏,老太太唉声叹气。唐伯虎微微一笑,第四句大声读了出来“偷来蟠桃奉至亲”,然后大笔一挥,一气呵成,顿时掌声如雷、欢呼雀跃。
“文思看山不喜平”,唐伯虎题诗悬念丛生,令人佩服,由此也看出,为女性祝寿可与王母娘娘、蟠桃联系起来。在苗族歌鼟的祝寿歌中,有才华的歌师会借用各路神仙参加“蟠桃会”的典故。比如“瑶池堂前蟠桃会,各路神仙喜相逢”;比如“八洞神仙铁拐李,不带拐杖路难行。飘摇吹箫韩湘子,手将花篮蓝采和”,等等。
这里不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等神仙做详细介绍,单就王母娘娘进行简单说明。在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王母的全称即为西王母,中国几部最古老的著作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王母娘娘”一词,出自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据说王母娘娘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蟠桃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桃类食品,王母娘娘的仙桃威力更大: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成道;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庚。传说中,农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据说王母娘娘的诞辰日是七月十八,但每年的三月初三这天,王母娘娘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天界各路神仙都会集于瑶池,为王母娘娘庆寿,称为“蟠桃会”。汉代著名诙谐文学家东方朔也曾经潜入蟠桃会,偷桃成功,得以飞天成仙。
这些当然只是美丽的传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苗族人编成歌鼟进行传唱,体现了聪明才智,表达了真情实感。
4、鲁班和紫微星君
在锹里广大地区,起新屋、进新屋也是大事、喜事,亲朋好友前来捧场、庆贺,自然少不了办酒席、唱歌鼟。其中在说古道今时,终究离不开要唱两个人,一个是鲁班,一个是紫微星君。比如主人唱:“鲁班仙人造花架,紫微星君坐中堂。紫微星君来赐福,赐得荣华富贵长”,客人立即应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紫微高照坐楼前。紫微高照耀天下,手中莫带一文钱。”当然,歌词因歌师的才华而定,但万变不离其宗,之所以唱鲁班,因为他是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之所以唱紫微星君,也是因为这是一种相命的方法。
关于鲁班其人,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有名,可谓妇孺皆知。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般。“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子、钻子、刨子、铲子、曲尺、墨斗等,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他被称为中国建筑鼻祖、木匠祖师爷。
2400多年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鲁班的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他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于是,有关鲁班的传说和故事也比比皆是,现代成语“班门弄斧”就是与鲁班有关的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同时,1987年,中国建筑业联合会还设立了“鲁班奖”,这是全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授予创建出一流工程的企业。可见,鲁班影响的深远和长久。
至于紫微星君,相对而言就没有那么大名气了。民间只有喜欢星宿、算命的人或者博学者对其有所了解,唱苗族歌鼟也只有老歌师才懂得唱紫微星君的典故。笔者也是近日翻阅相关资料,才对其略知一二。
紫微以星宿配合十二宫的术数算命方法,是一种星相术,亦是中国传统相术中的一支,源于古代人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因其系统里以紫微星为诸星之首,故得名。此术认为人出生时的星相决定人的一生,即人的命运;认为各种按一定次序出现的星曜对相对应的人的命运具有特定的影响,因而分析人出生时的星相就可以判断人本身命运的好坏和时间顺序。
紫微星号称“斗数之王”,命宫里有这颗星的人,领导欲特别强。其中的代表是伯邑考。据说,周文王十三岁,长子伯邑考出生。十五岁时,次子周武王出生。 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后,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为纣王驾车。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肉羹。纣王说:“谁说西伯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
周文王回国后,立誓为子报仇,但不幸壮志未酬身先死,报仇之事就交给伯邑考的弟弟周武王来继续完成。周武王于是振兴国力,强兵富国并得到一代军师姜子牙的助力而打败商纣建立周朝。死去的伯邑考是这一场伐纣之役第一位牺牲者,他的魂魄到了南天门,太白金星就将他安在紫微星宫,命为尊贵之神,代表尊贵、权力、帝皇。这就是紫微斗数以紫微星为首的来源。
民间起屋、安葬等,非常喜欢看风水,长期以来奉信阴阳八卦、五行生克。苗家人在起新居、乔迁时唱紫微星君,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
5、孟姜女和范喜良
锹里地区也唱情歌,这种歌是男女青年在“坐茶棚”(在茶棚里对歌),“玩山”(在山坳上对歌),“坐夜”(平时走亲戚在家中对歌)时所唱的歌曲,唱腔为山歌调。苗族青年达到婚龄后,便通过“坐茶棚”、“玩山”或歌会节、芦笙节等社交活动,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建立感情,确定恋爱关系,最终结婚生子。情歌在苗族歌鼟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词曲并茂,真挚动人。同时,在情歌中,用典也是最多的,都是历史上和民间中才子和佳人的美丽爱情故事,比如杨宗保与穆桂英,毛洪与张玉英,张良与刘妹,薛仁贵与柳迎春,七仙女与董永,薛丁山与樊梨花,等等。其中孟姜女与范喜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影响更深,传唱更多。限于篇幅,这里仅谈谈孟姜女和范喜良、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动人的民间传说。
孟姜女的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发生在河北北部的万里长城脚下。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万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七天七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万杞梁尸骸,孟姜女安葬万杞梁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史书也有记载,春秋时齐国勇士杞梁之妻子,即是孟姜女,杞梁随齐庄公攻打莒国而战死,其尸运送回国时,其妻孟姜奉夫棺,将窆于城外,乃露宿三日,抚棺大恸,涕泪俱尽,继之以血,齐城忽然崩陷数尺,由哀恸迫切,精诚之所感也。后世传秦人万杞梁差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闻夫死痛哭,城为之崩,盖即齐将杞梁之事,而误传之耳。
孟姜女的名字是如何来的呢?传说很久以前江苏松江府有个孟家庄,孟家庄有一老汉善种葫芦。这一年,他种的葫芦长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邻居姜家院里。孟、姜两家非常交好,于是便相约秋后结了葫芦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结了一个大葫芦,孟、姜两家非常高兴,把葫芦摘下来准备分享。忽听葫芦里传出一阵阵小孩的哭声,孟老汉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芦切开一看,呀!有个小女孩端坐在葫芦中,红红的脸蛋,圆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爱。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欢得不得了,一把抱起来说:“这孩子就给我吧!”可是孟老汉无儿无女,非要不可,两家争执起来,一时间不可开交。到后来,只好请村里的长者来断。长者说:“你们两家已约定葫芦一家一半,那么这葫芦里的孩子就算你们两家合养吧。”于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两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汉无儿无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后来的故事,大家基本清楚了,就不多说。值得一提的是,传说中的男主角叫范喜良,而不是万杞梁。但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故事一样悲伤而凄美,都是对封建社会的鞭挞,对劳动人民的赞颂,对真挚爱情的期盼。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世人皆知。一个弱女子,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确实令人钦佩。于是,在苗族地区,孟姜女就是一个贤妻良母的代名词。所以当男女初次见面时,表达欣赏之情、爱慕之意,就会唱“初相会”的情歌,往往用孟姜女来作比。比如“初相会,孟姜得会范喜良。孟姜得会范喜伴,郎心得会大乡良”,就是男青年对女青年产生好感的表示。
6、梁山伯与祝英台
说完孟姜女与范喜良的姻缘,再来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奇缘。
苗族歌鼟中说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句子有不少,比如“梁山伯,祝英台,同去扬州读书来。读了三年六个月,男人不当女人乖……”“三字写来三鼟街,梁山得会祝英台。初相会是会新伴,新伴讲话好口才”等。而且在“玩山”对歌时,有时棋逢对手、旗鼓相当,那么也会像“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样,难舍难分,他们就会经常对歌通宵达旦。天亮了,要告别了,这时候,他们常常唱:“天光了,莫想分离被分离,莫想分散被分散,梁山分散祝英台。只想跟良久久坐,万般由命不由人……”。看来,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苗族同胞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其他地方也如此,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被成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全国各地有不同版本,但内容大同小异,这里说说越州版本的。相传,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外出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义结金兰,一同前往越州。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两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不解风情”,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梁祝传说之所以久传不衰,魅力依旧,因为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心声:古代社会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渴望美好爱情的个人情感。梁祝的爱情悲剧,使人们认真思考包办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体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锹里地区的“舅霸姑婚”制度,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也有相似之处。在封建社会里,靖州苗族地区和部分侗族受到封建包办婚姻的影响,出现了“舅霸姑婚”的陋习。所谓“舅霸姑婚”,就是姑姑家的女儿必须嫁给舅舅家的儿子,舅舅无子,容姑姑家女儿另配,但必须向舅家交纳一定的钱财。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近亲结婚,不仅引起苗、侗族男女青年的强烈反对,还造成过许多家庭悲剧,甚至发生过人命案。后来终于使锹里苗、侗“寨老”认识到“舅霸姑婚”的危害。这种“近亲繁殖”既违背男女自由婚配,又危害子孙后代健康繁衍,是一种影响人类进步的不良古俗。清道光19年(1841),24寨苗、侗“寨老”分别集结于三个“款场”。合款规定:禁止“舅霸姑婚”,勒令立碑为记,永世不得违犯。“款规”除不准“舅霸姑婚”、不准舅家索取钱财之外,还对订婚、过门的聘金、彩礼,作出了不许过高索求的规定。这些款规受到当地苗族、侗人民的支持,使“舅霸姑婚”陋习基本得以废止。因此,今天能够自由恋爱的苗、侗青年男女,能不感伤和讴歌梁山伯与祝英台吗?见面必唱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成了“主打歌”。
当然,苗族歌鼟博大精深,还有数不尽的经典,唱三天三夜也唱不完,这里我只是说了九牛一毛,以后再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探讨。关于如何用典才恰当、最合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出真知,关键是要虚心向老歌师请教,也要多向书本学习。值得注意的一点,现在会唱苗族歌鼟、肯学苗族歌鼟的人越来越少了,千万不能为了文采、为了深度而故弄玄虚玩深沉,把歌词做得太深奥,让人猜不透、听不懂,不知所以然,而要做到通俗易懂、心知肚明、老少皆宜。所以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有那个调子、那些味道、那种氛围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有生命力和共鸣性,才会让苗族歌鼟发扬光大,大放异彩。
作者:吴展团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