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季节,瓜果飘香时。近日来,晚饭过后,老婆总不忘催我:“快去烧点核桃吃!”
“好嘞,好嘞!”不用她讲,我也会经常主动跑去厨房,说是烧,其实是在液化气上用锅子爆炒家乡亲朋好友捎来的土特产——山核桃。自从离开山村以后,参加工作进城生活以来,每年到了山核桃成熟的时候,这便成了我的“必修课”。远离故土,能够吃到山核桃真是一种幸福,这家乡的味道,最是化解浓浓乡愁的灵丹妙药。
靖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出名的有“三宝”:杨梅、茯苓、山核桃。这些农副产品,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目前,杨梅种植面积达7.2万亩,茯苓种植面积超2万亩,山核桃种植面积约4.6万亩,已被授予“中国杨梅之乡”“中国茯苓之乡”,正努力打造“江南山核桃之乡”。杨梅和茯苓早已名声在外,不用再作介绍,这里单说说关于山核桃那些有味和有趣的事。
1、神秘果
山核桃生长在气候优越、土壤肥沃、植被茂盛的山区,主要分布于江浙、苏杭地区和湘黔桂边境一带,属纯野生果类,稀特产品,集天地之灵气,是无任何公害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在众多干果中,是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种之一,也是人们最喜欢的水果之一。
山核桃别名很多,又叫小胡桃、小核桃,昌化人还有称其为“大明果”的,这颇有故事性。但凡流传故事的人和物,总是令人神往的。山核桃为什么一直让人津津乐道,吃得津津有味,不仅因为味道,更在于文化。
据说,元朝末年,刘伯温从天目山来到隐将千亩田,正巧遇上了朱元璋,两人谈古论今,一拍即合。刘伯温看朱元璋身材魁梧,仪表非凡,胸有大志,就劝他在千亩田招兵买马灭元。不料,朱元璋却唉声叹气:“谈何容易,首先军粮从哪里来啊?”这倒是实话,难煞了刘伯温。
一日,刘伯温闲着无事,走进伙房,见厨师从沸水里煮芹菜,问道:“这是为何?”厨师说:“芹菜略有苦味,放进沸水稍煮,片刻捞上来再烧,就无苦味了。”从这事,刘伯温受到启发,想到了漫山遍野、无人问津的山核桃,是不是放到水里去煮,也能除去苦味呢?捡来一试,果然灵验,山核桃成了既香又脆的美味佳果。
消息不胫而走,于是这里的大批山核桃纷纷运往苏、杭州出售,从此百姓手里有钱了。朱元璋立即招兵募捐,训练兵马,兵分数路,打下山去。这次出兵,兵多粮足,势如破竹,不久便推翻了元朝,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江山。后来,这座山称为大明山,山核桃也就被称为“大明果”,成为神奇的“神果”和“圣果”。
靖州也是山核桃的主要产区,有着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史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靖州年产山核桃油1.5万担,折合山核桃坚果约15万担。这里的山核桃浑身是宝,除了用于榨油外,也可去壳剥仁熟食,核桃仁具有化痰止咳、滋补润肺、安神补脑降血压之功效,且香气四溢,味美可口。同时,山核桃的外果皮和根皮果有药用功效,鲜根皮煎汤浸洗,能治脚痔,鲜外果皮捣取汁擦,可治皮肤癣症。
靖州百姓向来有熟食山核桃仁的习惯,逢年过节还将其当作珍贵的礼品馈赠送亲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江浙地区商业活跃,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山核桃供不应求。据说,一位参加过雪峰山战役的临安籍国民党抗日老兵记起湘西山区也有类似家乡一样的山核桃,于是带领商贩前来靖州、绥宁等地探寻采购,开创了靖州山核桃批量外销的先河,从此每年源源不断。
2、捡元宝
“白露节,核桃不在树上歇”,这句农谚道出了山核桃的成熟期。白露前后,是捡山核桃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村民们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忙着去山里“寻宝”。
老家的核桃树林,离寨子都比较远,一般长在比较阴森的山湾里或阴凉的山坡上,小的核桃林只有几株树,大的核桃林连着几个山湾,有上百棵树,最大的核桃树甚至几十米高,有水桶般粗,也不知是哪一辈祖先造的林。
我们村人不多,只有两个生产队,但是林地面积广,核桃山也多,这个湾,那个坡,到处都是核桃树。还没分产到户那时,因为人手不够,碰上核桃丰收的“大年”,满地全是散落的山核桃,如果一颗一颗慢条斯理地去捡,根本忙不过来,于是社员们干脆直接用竹制的筲箕去撮。偏偏与我们相邻的几个团寨都是“客家佬”(汉族人),而且又没有核桃山,唯独我村是苗族,核桃树又多。那年代,汉族和少数苗族交往少,关系并不太融洽,所以每到捡核桃的季节,也是防贼的关键时期。
外地人每年都来偷核桃,受“客家佬”欺负多了,乡亲们终于忍无可忍,也会愤怒,要反击。记得有一年,村里抓住了几个来偷核桃的异乡人,被村里的人用箩索捆起来游街示众。他们灰溜溜的边走边喊:“我偷了南山大队的核桃咯.....”,然后跟在后面的大队长就把一面锣敲得当当响,引得全村人全跑出来看热闹。据说,还把他们关了起来,帮助生产队打了几天谷子才放回去。这样做虽然野蛮了点,但在我们小孩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了“饿死不做贼”的道理。从此以后,明目张胆来偷核桃的人逐渐少了。
现在想想,之所以会发生那样的闹剧,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法制意识淡薄,而且生活水平太差,加上山核桃实在好吃,诱惑之下就铤而走险了。如今,不可能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人们手里有了钱,谁还会翻山越岭钻草丛、提心吊胆偷核桃呢?
可是,山民们对捡核桃却情有独钟,这是每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职责,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乐趣。核桃成熟前夕,每家每户就把自家核桃山里的杂草砍除干净,把掉下来的树枝收拾整齐(有时间扛回去当柴烧)。同时,搭个草棚,便于守候、休憩。当核桃掉落了,大人、小孩们都背上一个竹篓、带上几个袋子,走进核桃山里,既幽静,又干净,很是舒服。特别是看到地上滚满了山核桃,这里露着一颗,那里冒出一粒,没有蜕皮的绿油油的,脱了皮的白花花的,非常漂亮,心情更加兴奋。
也不必着急,这是私有财产,今时不同往日,不会有人再来偷、来抢了。慢慢地把核桃一一捡进竹篓,然后分两堆放好,一边是脱了皮的,一边是还未掉皮的,再静静坐下来剥皮。树大招风,这时,一阵山风吹来,山核桃哗哗落下,大山里顿时宛如在开演唱会,四周奏响了各种乐器,歌唱美好的生活。密密麻麻落下的核桃,就像在下冰雹,有时,核桃还会掉到头上,打得眼冒金花也不吱一声,痛并快乐着!核桃一边落,主人一边捡,来回几次,天色渐晚,太阳落山,满载而归……
物以稀为贵。近年来,山核桃的价格一路飙升,从上世纪80年代的每市斤0.2—0.3元涨至如今每市斤7—8元了。一颗颗小小的山核桃,成为了山里人家致富奔小康的一个个“金元宝”,一些核桃树多的家庭,仅此一项就有好几万元的收入。所以,这些年靖州不少乡村又掀起了造核桃林的热潮。
捡几天核桃,手上会沾满褐色、斑点,变得难看起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洗刷才会逐渐淡去,但是人们毫不在乎,总是喜滋滋的。是的,美味怎会轻易到口呢?懒做,绝对不会有好吃的;幸福,从来都是靠“伤”手得来!
3、烧核桃
在捡山核桃时,去掉那或黄或绿的一层皮后,就见到光溜溜、硬邦邦的外壳了。看着这些可爱的玩意,忍不住想要用牙齿咬破,可是它们却像石子一样硬,人们担心牙齿出问题,都不敢发力,只得用柴刀背敲破,急不可耐地尝新鲜。不过,刚捡的核桃一点不好吃,核桃肉上面那层薄薄的青皮又苦又涩,味道欠佳。
山核桃与家核桃相比,不但颜色有所不同,颗粒要小不小,而且味道也有区别,尤其是外壳更是坚硬。家核桃一般可以生吃,但山核桃基本上是用明烧过之后浸泡一阵子水,再破壳取仁食之。火烧之后的山核桃,炸裂了,热水自动洗去了青皮,用硬物件击打敲开,或用牙咬破,雪白鲜嫩的核桃仁裸露出来,再用小竹签挑出那水灵灵、亮晶晶的桃肉,又香又酥,味道美极了!只是一颗核桃里面的肉实在太少,还没有尝出味来就没了,所以吃了一颗还想吃第二颗,百吃不厌,也许这就是山核桃诱人嘴馋的魅力吧!
小时候,烧山核桃吃,那是一种享受,一段最惬意的时光。最好吃的是刚落下来的山核桃。人们忙碌了一天,吃罢晚饭,家里总会派人烧核桃吃。这个时候的核桃,很新鲜,水分足,就是不拿水泡,青皮也能褪去,而且还带有柴火的香味,既脆又甜,别有滋味。但人们更习惯用水泡,或者煮,一方面是味道更软更甜,另一方面也干净清爽。
烧核桃颇有学问,也讲究火候。如果把握不好,要么烧过头,全糊了,乌漆墨黑的,吃起来没了味美;要么烧不到位,壳还没裂开,水浸不透,吃起来就像吃着了夹生饭。有经验的人烧核桃,常常不时拨动每一颗核桃,这样就不会造成一面糊了,一面还味受热。当核桃冒出烟火时,就可以夹出来丟进事先装好水的盆里,只有听到“扑哧”一声,说明烧得恰到好处。
吃核桃最多是在冬季。农忙结束了,人们等着过年。山里的寒冬,哪里也不好去,什么也不方便做,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围着火炉烤火,聊天扯谈。如果这时烧些核桃来边吃边聊,岂不其乐融融?山里人家,这就是最幸福的时刻,最高的待客之道!
当然,烧过的山核桃放久了要“呛油”,变了味,故而人们往往一次能吃多少就烧多少,就像不想吃剩菜剩饭一样,免得浪费了材料。同时,山核桃尽管密不透风、坚不可破,同样也有保质期。因此,家里一般不会存储太多核桃,该卖时就卖,该打油就拿去打油,能静静的、美美的吃上一次山核桃的,是有口福之人。冬天一过,山核桃就不好吃了,也再难吃到了,只有等待来年。
4、榨油
山核桃最主要的用途还是榨油,榨出的油呈黝黑之色,没有茶油那么亮,也没有菜油那么浓,但可以直接拌饭吃,油而不腻,味道还不错。
榨油是最复杂、最累的,却是孩子们最好玩、最喜欢的。以前,每村每寨基本都建有榨油坊,人们吃的核桃油、菜油、茶油等植物油都是靠自己榨。现在,很难再见到那些榨油工具、那种热闹场景了,大家基本买油吃,生产油全是在城里的机械化、自动化了。
榨油不容易、不简单,需要经过多道程序。先把核桃放在烘烤灶上使核桃焙开裂,然后将它倒进碾槽里碾碎,再用筛子把核桃肉筛出来,把外壳选干净后,放进蒸笼里蒸熟,接着装进油箍盘内,一盘一盘地放进油榨缝内,装上一根根长方形榨油木枋,最后插进装有铁箍长尖码子枋。
这一切准备妥当,从屋梁上掉下一根木柱油锤,每边安着4根索子,8个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每边站4个。8人同时抓住手中的索子往后一拉,再往前一送,就开始榨油了。油锤前站的那个人力气是最大的、最有胆量的,手端着锤头,像端大炮筒一样,对准着装有铁箍长尖码子枋,只听“崩”的一声,这就是打油锤了。打油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就像表演一场杂技步步惊心,需要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同进同退,任何人不得分心,不然会带来危险。
就这样,一推一送,一进一退,来来去去,一锤比一锤响,一阵比一阵急。不一会儿,就看到那油槽里冒出光亮亮的油来,“滴滴滴”地流进放好的油桶里。这是最原始的榨油情景,一伙人在一起累着,一起乐着!
这里完全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有的爬上烤核桃的炕上,把自己埋在核桃堆里美美的睡觉,随便偷几个核桃,放进口袋里;有的和大人一起推碾滚,推着,推着,时而偷懒像猴子一样挂在推手上,图舒服;有的站着看大人打油,油锤响一声,他们就“加油”一声……
时光流逝,日新月异。社会越进步越让人们留恋起那些古老、那些落后。如今,榨油这种传统却神奇的生活方式已经渐渐远去、不复存在,人们仅仅用来当作旅游项目供游客参观、体验、游乐了。然而,正因为少见所以才会多怪,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听说地笋苗寨开发的榨油坊深受游客喜爱,每次到这里,都会亲自参观和参与榨油活动,这正是人心所向、回归自然。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因为一个社会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忘过去、忆苦思甜,真正尊重和敬畏传统文化,才会越来越有生机和活力!
作者:吴展团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