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苗族木构建筑技艺产业化的思考

  【摘 要】苗族木构建筑技艺,是苗族灿烂文化结晶,它为中华民族民居建设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技艺面临着严重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一传统技艺,进而保护好传统村落,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苗族 木构建筑技艺 产业化

  一、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价值

  (一)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产生

  位于湘西南边陲的靖州、绥宁、通道三县,群山滴绿,沟壑纵横,溪流密布,夏无酷暑,冬少严寒,世世代代居住着苗族同胞。这里的苗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与上古时期蚩尤的“九黎部落”和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部分苗民南下西迁,带着古老的中原部落文化,来到了“山溪复道路险绝”(苏辙渠阳剑子---引自《辰州志》)山高谷深、重峦叠障、交通不便、“抬脚难走五里路,举手难构五尺山”的飞山一带,并在此生息、繁衍。为适应这里独特的自然条件,创造了独特的苗族木构建筑技艺,建造了一大批吊脚楼、鼓楼、花桥、凉亭等建筑艺术瑰宝。经过历代苗族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不断完善,使得吊脚楼、鼓楼、花桥、凉亭和庙宇等建筑更加精美实用,并以强大生命力延续至今。

  (二)苗族木构建筑的种类

  吊脚楼。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既可通风防潮,又能防止野兽和毒蛇侵害。一般为三至五间,长的达十几间以上。楼的后部与山坡相接,楼上住人,楼下架空,底层进深较浅,楼面半虚半实,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它是苗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

  花桥。花桥又称接龙桥、风雨桥,建在苗寨下游水口关隘处,桥身油漆彩绘,雕梁画栋,亭阁隽秀。桥长有三间、五间、七间、九间或二十余间。桥上设单阁、三阁、五阁不等,为多层檐歇山顶屋面,覆盖小青瓦,中间呈六边形,两侧呈四方形。有的则前桥后阁,融为一体,更显其独创性。通过桥梁的作用,将两岸山脉之龙气连接起来,起到封锁水口的作用,为苗寨集聚强大的自然能量,兴人丁,旺财运。花桥又是两岸人员往来的交通要道,人们可在桥上休息聊天,信息交流、情感沟通、社会交往。

  鼓楼。鼓楼为多层檐歇山顶屋面,覆盖小青瓦。下层为正方形,十六柱落脚,屋檐为三层、五层或七层不等,空间宽阔,可容几十上百人。有的下层为六方或八方形,整个建筑结构以中间独柱为中心,周围十余根外柱环檐柱为衬。利用逐层外收梁、枋、瓜柱,支撑挑出屋檐,撵横穿斜插,衔接紧密牢固。前后留出通道,左右柱外设置美人靠坐栏,可供人们休闲娱乐。楼内设钟或鼓,是祭祀、议事、报警之场所。鼓楼其料粗大,结构严紧,经数百年风雨,巍然不动。

  凉亭。凉亭多为单层或多层檐歇山顶屋面,四柱或八柱落地,面对道路,左右及背面设美人靠栏,供过往行人旅途疲劳之时休息解乏,遮阳避雨。

  (三)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价值

  苗族建筑营造技艺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历代苗族居民的心血和智慧结晶,体现了苗族匠师的情感观念和精神风貌,是苗族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国建筑艺苑里的一朵奇葩,已成为人类古建筑传承和苗族在山区环境下继承和发展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价值。

  珍重自然。选择建筑地址,充分保护自然环境,不破坏原始地形地貌,实现与自然和谐。住房多选择在方位向阳、面对山坳的顺坡空地上,坡度较缓,则凿基建房,坡度陡峭,则采用吊脚楼形式砍坡砌坪建房。鼓楼则选择寨子中心,方便全寨人员集中。而风雨桥则选在寨子下游位置,连接两岸山脉。凉亭建在交通要道的山坳或水井边,方便休息。庙宇多选择在风景优美、环境清静的地方。既讲究因地制宜,保护环境,也讲究堪舆风水原理。所有建筑屋面覆盖小青瓦,其色调与周围山色相映成趣,极具自然美。

  就地取材。苗族建筑材料以杉木为主,选用当地盛产的杉木。一般在春夏季节砍树,砍下的树木,放置整个夏天,使木材干透。砍伐时剥下的树皮晾干后,可用于覆盖屋顶或作他用。柱料多选在向阳山坡上分散生长的、质地坚硬的杉木。枋料多选成片生长的杉树,木质相对较软。

  技艺神奇。一根丈杆就把整座房屋设计包揽其中。苗族木构建筑技艺完全凭“掌墨师”的经验,通过测量、构思,便把建设方案绘制在一根长长的“丈杆”上(丈杆即用一根修长的楠竹,一破两开,将其表面削刮干净,再把房屋层高、水步、柱眼等尺寸标注在上面),并用“鲁班字”标明(鲁班字即掌墨师使用的建造标记,不同的掌墨师有不同的标法)。一幢建筑物的水面、水步、空间尺寸、柱眼方位、升山高矮等,都靠这根“丈杆”来记载和建造。“掌墨师”根据丈杆的标记画出柱眼与榫卯,由“帮师”进行加工和制作。

  结构科学。苗族匠师在建造中,运用了力学原理和几何图形结构,以柱和瓜承檩,主柱直接落地,各层穿枋,具有拉结和承重作用,简单而稳固性强。其造型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稳固而庄重的几何图形。无论柱、瓜、枋、梁、檩,都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结构基础,然后延展组合而成整个屋体。屋顶由于排水需要,确定了最稳固的三角形结构。

  艺术性强。苗族建筑榫卯嵌合,衔接多变,榫眼榫头形式多样,不用一钉一铆。在结构形式上除斗拱外,发展了穿斗式、抬梁式、混合式,使结构得到完善,方式运用灵活。这样,在艺术感觉上显得十分端庄稳重。如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与山形水体融为一体,“悬虚构屋”,既有典雅灵秀之气,又有挺拔苍劲之美。而檐柱头雕刻绣球,千斤枋(连接排扇的粗大长枋,它承载二楼的谷仓)头雕刻龙头,小枋头雕刻象鼻,前檐柱雕龙刻凤,窗棂雕刻花草鸟兽鱼虫等图案,屋檐设置金银山梅花格,屋脊两端翘角成牛角状,既美化建筑物,又反映了苗族图腾崇拜。由此可见,苗族木构建筑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要把这一建筑瑰宝传承下去,务必采取积极主动措施,各县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创办新的企业,使苗族木构建筑技艺成为新的产业。

  二、苗族木构建筑技艺形成产业的物质基础

  (一)有丰富的木材资源

  靖州、绥宁、通道三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区域,系湘西南通往贵州、广西的咽喉。地理坐标为北纬25°82′—27°23′东经109°16′—110°43′,境内有苗、侗、汉等30多个民族,总人口89.7万人,其中,苗族为38.95万人,占总人口的43.4%。总面积7419平方公里(靖州2200平方公里、绥宁2900平方公里、通道2239平方公里)。山地是三县的主要地貌类型,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域加庄园”之称。占土地面积80%以上的山地,大多是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和海拔500米至800米之的中低山,只有少量海拔在300米至500米之间的低山。三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短,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境内群山滴绿,奇峰耸翠,森林覆盖率达76%以上。

  这里盛产杉木,是杉木重要产区,历史上就有商品木材外销,如清《靖州乡土志》记载“由水路运出本境。在常德及湖南各处销售,每岁运出之数约值白银五万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靖州、通道建有省贮木场,绥宁、黎平、锦屏等地的杉原木由这里经铁路运往全国各地。杉木高大通直、纹理细密、抗拉抗压、力学性好、着色力强,生长快,耐腐蚀,易加工,是优质的建筑用材。

  (二)有一大批能工巧匠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苗族人民,在木构建筑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通过师承关系一代又一代传下来,产生了一大批木构建筑从业人员和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据初步统计,三县从事木构建筑的人员1500人(靖州800人、绥宁500人、通道200人)以上,其中能独立完成设计、制作的“掌墨师”有220人(靖州110人、绥宁60人、通道50人)。

  靖州经确认的县级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有4人,即陆昌礼、陆再吉、吴展常、杨文海。陆昌礼,生于1937年,现年80岁,苗族,新厂镇地交村人。长期从事苗族木质结构建筑营造,14岁学做木工,18岁拜师, 20岁就能熟练掌握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独自测量、设计、画墨、指导施工,成为很有名气的掌墨师傅。他的足迹跑遍靖州、通道、黎平等县的苗乡侗寨,设计制作的吊脚楼等各式民居木房200余栋,风雨桥8座,鼓楼3座,大小凉亭30余座。吴展常,男,1946年出生,三锹乡凤冲村人,祖上世代为木构建筑匠师。14岁跟着父亲学艺,擅长建造吊脚楼,他不仅继承传统风格,同时还博采众长,灵活运用。22岁开始独立从事吊脚楼建造。由他设计、营造、维修的吊脚楼有100余栋。陆再吉,1970年出生于木工世家,现年46岁,高中文化。13岁边读书边开始跟随父亲学艺,乃后起之秀。凭着一手精湛的木工技艺,为苗族父老乡亲提供服务。他擅长建造吊脚楼、风雨桥、鼓楼和凉亭,他的作品不仅遍布靖州、通道、绥宁,新疆阿勒泰也都留有他的成果。设计制作吊脚楼近100栋,风雨桥6座,鼓楼2座,大小凉亭40多座。2014年所建的通道县“人民桥”,其技艺达到炉火纯青境地,游览者赞不绝口。

  通道大高坪乡龙光海、王再友、伍家政和锅冲乡吴通成,在苗族木构建筑上也很有造诣。龙光海,出生于1965年,一直从事木构建筑技艺研究和实践,他设计建造的苗族鼓楼、花桥很有特色,作品遍布通道、天柱等地。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承包木构建筑工程。

  (三)有可借鉴的建筑瑰宝

  历代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传承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丰富的建筑文化,留下了很多精品杰作。如通道锅冲占字村清道光五年修建的兵书阁与文星桥,不仅年代久,而且集楼台亭榭桥阁为一体,实属木构建筑技艺的一朵奇葩,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绥宁关峡定远桥,石拱与木桥的巧妙结合,既美观又耐久,亦被列入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干栏式民居建筑特色明显,靖州锹里苗寨建筑群——地笋、塘堡、江边、地交苗寨被列入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标志性建筑物,对于木构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有居住木构建筑的需求

  由于南方气候潮湿,干燥的木质建筑十分适应民众居住,尽管人们的住房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大多数人对木房仍情有独钟,现靖州、绥宁、通道三县农村居民住房70%-80%以上为木构建筑。

  三、苗族木构建筑技艺产业化须理论提升与技术改进

  木构建筑是古老传统技艺,面对新技术、新材料飞速发展的时代,要使老树焕发新春,须紧跟时代,乘势而上,对传统技艺实行改革和提升,否则,难以保护和传承。

  (一)建筑技艺理论提升

  设计及施工图要标准化规范化。传统的木构建筑技艺以“掌墨师”口传心授,日积月累的经验为基础,开展工程建设。其技艺、简图从不轻意传授他人,生怕失去“掌墨师”的地位和优势,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其丈杆、简图和竹签,记录着整栋建筑物的设计、尺寸等,因不便或不让保存,工程竣工后便全部烧掉。虽然十分神奇,但因没有文字记载,易丢失,难提高,基本上是在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当下,必须改变其现状。“掌墨师”要与靖州、绥宁、通道建筑设计院的现代设计师多勾通联系,认真切磋,总结建筑经验,用数学、物理学、建筑学和美学等知识,科学计算推演,形成文字依据,把经验变成理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整套统一的规范化标准,使整座房子的高矮、大小、水步、升山、收墨、卯榫连接,都数据明确,结构合理,美观大方。形成标准的设计图、施工图、工程价格,便于财务预算、专家评审、竣工验收、工程结帐。并改变“各个师傅各个教,各个土地各个坳”现状,方便推广应用,实行标准化生产。

  研究开发更好更有特色的新产品。县政府和建设部门要牵头与湖南大学、省城建学院等院校的土木建筑专业联系,成立科研团队,确定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课题,开展深层次研究,开发出结构更好、外观更美、造价更低、实惠适用的新产品,从理性层面实现全方位提升。

  (二)建筑工艺技术提升

  传统建筑在实践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与缺陷。如因南方潮湿,阴雨天多,木柱脚、地脚枋、靠近地面的板壁容易腐朽,不经久耐用。房屋的第一层因人员十分集中,楼板发出的噪声极大,不清静,使人产生烦躁感。所以,底层和一层要采取砖混结构,二层以上采用木质建筑,板壁立柱采用清漆油漆。这就能解决防潮、防噪、易旧、易朽问题。

  (三)安全设施等级提升

  传统建筑常年受到火灾的威胁,有的地方曾三年两把火,群众至今仍担惊受怕。木房子夏天热冬天冷,隔热、保温性差,并年长月久,因地球引力作用,容易发生倾斜。可以采取左右后三方用砖围砌,前面、内部采用木构建筑,入户电线穿管阻燃,村内建一定规模的消防池,门前设消防栓,屋内置灭火器,重点部位配置高压水泵。这就能解决安全、舒适、稳固问题。苗族住房多在山区,滑坡现象常有发生,它威胁着居民人身安全。县国土地质部门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统一规划宅基地,移居平坦地方修建木房,解决其后顾之忧。

  四、苗族木构建筑技艺产业化须队伍整合与素质提高

  (一)组建新公司,抱团打天下

  苗族木构建筑技艺从业人员分散各村寨,根据用户需要上门零星作业,小打小闹,自成体系,力量不集中,无团队可言。没有统一的机构把他们组织在一起,不能统一出去承揽工程。偶然从其他包头手中分包一点木构工程来做,仅赚几个饭米钱。即使个别有点活动能力的人借别的公司资质参与投标,但成功率很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很难融入规范化的市场竞争。

  县政府要指定有关部门帮助建立木构建筑行业协会,引导从业人员有效组合,为其指点发展方向,处理有关事项,协调好各种关系。同时,要帮助建立木构建筑工程公司,健全内部管理机构,设立行政管理部、工程技术部、市场拓展部、宣传策划部等,主动融入市场。

  县政府要帮助公司解决承包资质问题,因没有资质无法经营承包,而取得资质程序十分复杂。政府要责成有关部门参照民族地区自治条例,变通执行有关规定,简化程序,让其尽快取得公司承包资质。条件成熟时,三县可在交通区位较好的靖州联合成立总公司,各县设分公司,并经过几年的打造,逐步提高公司资质等级,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学习新知识,培养新人才

  三县木构建筑从业人员绝大多数为小学文化,因知识欠缺,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技术难度很大,只能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年轻人认为居住木质结构的房屋是一种落后和倒退,喜欢高大整齐的水泥、砖、石构建的楼房;认为木构建筑技艺没有发展前途,没钱赚,不如外出打工钱来得快,不愿意学习古老的木构建筑技艺,即便学会也易放弃,木构建筑队伍很不稳定。

  县政府要下大力气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责成劳动就业及建设部门与大学专家学者编写木构建筑技艺教材,开办短期培训班,一次培训5至10天,学完考试发放结业证和从业资格证书。对教材、培训、发证一律免费,并建立人员档案,做到持证上岗,尊严做事。并组织技术大比武,优胜者发放奖金和荣誉证书。县职业中学要开设木构建筑技艺课程,聘请传承人或“掌墨师”来校上课,列入考试考核。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了解木构建筑文化,学习木构建筑技艺,培养木构建筑兴趣,从小立志争当木构建筑“大国名匠”,使木构建筑技艺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通过队伍整合和素质提高,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后备力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五、苗族木构建筑技艺产业化须实行工厂化生产

  (一)建立木构建筑加工厂,保证生产常年进行

  苗族木构建筑技艺是传统农业的产物。一般都在野外搭建工棚,或露天作业,常常日晒雨淋,工作环境艰苦,建设任务时有时无,施工时断时续,流动性很大。使用工具古老、繁多。如斧类:劈斧、啄斧、雕斧;锯类:弯弓锯、鲤鱼锯、刀把锯、手锯;锉类:铣锉、挡头锉;刨类:平刨、槽刨、线刨、圆刨、刮刨;尺类:曲尺、斗尺、活动尺、对角尺、量度尺等等。都要手工操作,从事的又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其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工作场所不固定,劳动时间不规定,工资收入不稳定,总是“半年辛苦半年闲”。利润不高,收效甚微,吸引力自然不大。要改变现状,只有实行工厂化生产,走里外结合的道路,实现木构建筑产业化。在总公司或公司的领导下,以县为单位,在交通便捷、场地宽敞、木材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木构建筑加工厂。工厂根据木构建筑的特点,进行科学分工,分野外作业部和厂内生产部,常年为用户提供新建、维修、改建、扩建等工程服务。

  (二)厂内厂外分工合作,实行标准化生产

  野外作业部主要派员到实地考察、测量、设计,为厂内提供加工数据;并就地取材,做好主要立柱、长枋的加工,开挖好基础,完成第一层混泥土建筑,以及后续封砖等工作。

  厂内生产部按照野外作业部提供的数据和标准化尺寸在工厂内加工其余部分。工厂分下料、锯料、薰蒸、烘干、刨料、凿孔、制榫、门窗、镶板、雕刻等车间,配备现代施工工具,如锯床、刨床、锉床、车床、磨机、雕机、吊车、搬运车等,由熟练工人进行操作,生产出标准、优质、美观、经久耐用的产品。建立健全质检机制,由质检员把好质量关,不合格产品不出厂。短线产品临时加工,长线产品(如门、窗、雕花以及屋脊龙凤水泥预制件等)批量生产。

  所有构件制作完成后,运至实地进行组装。按照搭接排柱、竖立屋架、上檩子、钉椽子、盖瓦、安楼板、装板壁、刷油漆、水电安装等工序进行,直至一幢完整的吊脚楼、鼓楼、花桥、凉亭等完成全部建设任务。最后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这种工厂化生产,做到了设计、加工、组装、后期服务一条龙作业,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原材料,缩短了建设周期,增加了产品附加值,为国家开辟了就业岗位,为财政提供了税收,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六、苗族木构建筑技艺产业化须政府重视与政策扶助

  (一)提高领导层面的认识。有些县、乡领导对木构建筑技艺的文化形态、文化价值缺乏了解,认识肤浅。不能科学处理好保护木构建筑技艺和实施小康标准的关系,认为实施小康标准就是要建砖房;在老百姓建房过程中,不去统一规划,放任自流;国土等部门在解决地质滑坡引起的住房隐患问题时,把关不严,占用良田建砖房。要在县委中心组学习时,请有关人员讲述传统的木构建筑技艺的形成、发展、价值、面临挑战、应对策略,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保护观念,指导和带动各部门,协力同心搞好保护工作。

  (二)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法规。苗族木构建筑中不乏精品杰作,如靖州新近经国家住建部初步评审通过的地笋等10个中国传统村落,都是建筑瑰宝。但随着居住诉求的变化,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要采取思想工作和法律保障相结合的办法,县人大要制定木构建筑技艺与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约法三章,认真执行。并定期组织人大代表视察,督促落实。对国家认定的传统村落和重点保护村寨遭到人为的破坏,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赚了钱,想改变居住条件,这是情理中的事。县规划、国土部门要本着保护农田,保护农耕文化的原则,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保护传统村落基础上,新辟一块地方,建木房或与原格局相吻合的房子,留住乡愁。

  (四)旅游部门支持技艺保护。目前,各县少数民族特色建筑都在山上,交通不便,看一个景点要一天,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如靖州可在飞山脚下划出一块地方,搞好规划,确定建筑式样,在政府引导下,由深山中有能力的苗族居民出资建设,把山水田园风光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苗侗木构建筑群。多角度展示民族风采,提高旅游效益。

  (五)实行木房建筑补助政策。建木房要经历砍树、搬运、锯枋、做屋架、竖房子、盖瓦面、装板子等程序,工期长,造价高,这也是老百姓不愿意建木房的原因。政府要实施并提高木房建筑补助标准,让老百姓尝到甜头,自觉自愿参与木构建筑技艺和传统村落的保护

  (六)把木构建筑纳入扶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要和保护木构建筑技艺有机结合,与旅游产业紧密配合,整合扶贫资金,发放扶贫贷款,工厂化生产木房,成片建设移民新村,实行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打造新的木构建筑亮点。

  (七)保护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目前,木构建筑行业工价十分混乱,形成恶性竞争,既损害了从业人员的利益,又影响了工程质量。县人社部门要与物价部门参照省、市有关政策制定木工工资最低标准,检查落实情况;督促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保险金,提高木工工资待遇,使从业人员老有所依。木构建筑协会要关注木工切身利益,维护从业人员正当权益。

  (八)政府要助推工厂化生产。引导和帮助传承人创办企业,为他们在工业园提供生产场地;工商税务部门实行优惠政策,三年内免征有关税费等。通过帮助,把木构建筑新产业建立起来。

  结 语

  在湘西南靖州、通道、绥宁苗族地区,木构建筑技艺精湛,木材资源十分丰富,劳动资源充足,苗族居民习惯居住木房,国家顶层设计提出要留住乡愁。随着现代科技和工业化技术的发展,木构建筑技艺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苗族木构建筑技艺一定能形成强大产业,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陆顺祖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