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飞山印象

  遥忆当年,尚为牙牙学语之期。飞山,常闻家人呼之,虽交邻,而不知其为何物。将其与屋后深山相较,似应与之相同。

  及垂髫之年,稍长,略闻世事,数问于长者,何为飞山,为何为飞山,告之此山非世间之山,为仙人点缀世间,自仙境飞至此地,用以装饰靖州,为飞来之峰,故曰飞山,满是神话传闻。因年少,喜神话,便心向往之,常萦心间,久久不散。常自语,若有时,定踏足此山,也领略一番为神成仙之感,以慰年少之念。

  及舞勺之年,再长,经学略懂世事,年初二,与父至外婆家拜年,一路喋喋不休,追问飞山故事,吾父不耐其烦,将其所知,详细解说,告知。因路经飞山脚下,未至,父指前方形似锥体山峰,告之,此即为飞山。当是时,因年久积累之向往,虽远望,但今日得观,内心震憾,大呼,此即飞山?一日停留,便即归去,因时紧,未能登山领略,略为遗憾,待今后有缘再践念想。

  春去秋来,寒暑相替,十几载,匆匆而逝。步入加冠之年,学业初成,初涉社会,为繁琐工作所累,淡忘初念,只晓中坡山,竟不记飞山,盖因工作环境所变耳。几载春秋,因缘际会,因工作变动,至靖州,与飞山神会之地方,心之所念,转而更替,是为飞山。初来乍到,因工作繁忙,当时之所念未能及时践诺,只待闲暇,再一睹其芳容,心中竟念念不忘,常与同事说。

  那日,正值周末,闲来无事,呼亲朋好友登山,定于晨。于城中,山可明见,现于眼前,若近在咫尺。然飞山异峰突起,巉岩壁立,四面陡绝,顶复平旷,如钟似鼎。远望之,似小孩于河岸边,置泥沙些许,修于平坦之处;再望之,似仙人于蓬莱置茅屋几舍,其侧平平如地,然仙气蒸腾,令人神往;又似雾海之中,出港之战舰,其鼎之峰如舰上桅杆;观其整体,山体其前大而后小,如战舰扬帆远航,破浪前行。美哉,飞山!

  飞山,虽近于眼前,然竟费时些许,方至山前。前有空地,为广场,宽十余丈,可停车。山前,置有牌坊,正门上书“览天下山川唯飞山奇秀,观神州胜境数靖州俊美”、“登山览胜钟鼎入云腾紫气,策马扬鞭苗侗合力表丹心”楹联两幅。此对仗工整,笔迹遒利,凤跱龙拏。近观,材质为青岗岩,因年岁较久,满是历史积淀,古朴之意扑面而来,细观之,缝隙间杂有绿意。

  入内,走古道,拾级而上,一刻钟后,大汗淋漓,衣衫渐湿。顷刻间,已至白云洞前,此洞嵌于山崖,内凹,呈半月圆状,高丈许,洞前有水,倾泻而下,似水帘洞天;洞外无当年为石匠遮阳挡雨之白云,却偶然间飘来阵阵白雾,点缀洞天。折回,返古路而上,路面渐窄,坡度陡增。经宝珠岩、白牛洞、天界灵祠等地,过银杏园,至方广寺。其名为寺,据考,古代州府之地方可建之。其俗称方广大殿,建于宋,毁于元,重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乾隆癸犯年维修,公历1993年重整,2005年扩建。寺院南北长约24丈,东西宽十丈余。其背靠飞山定鼎,红墙青瓦,精致幽雅,古色古香,四周绿树成荫,古木参天。寺左侧,有古银杏一株,传为飞山太公杨再思亲手所栽种,至今已千余年,常有香客祈愿,经年不断。

  其后,头宝鼎、二宝鼎、三宝鼎雄居峰巅。其中头宝鼎居飞山之首,名号“绝顶”,三面巉岩,有一石伸出峭壁之外,上刻“凌云”二字,俗称“舍身岩”。峰顶庵寺为宋元丰年间所建,清光绪已亥岁(1899)被焚,癸卯年(1903)重建,均为青石结构,拱形屋顶。靖州电视差转台现设于此。二宝鼎比头宝鼎地势略低,是登头宝鼎的必经之路。相传元末少数民族丁伸仔曾以此为据点,聚众起义。据康熙《靖州志》载:山上屯兵之处,“尚有米穴”,其米黑而成石,人称“乌米”,现仍有黑米粒可寻。三宝鼎规模虽小,但全为石料建成,结构严谨,玲珑精致,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所建,至今完好无损。

  呜呼,飞山!而今,县委政府大力建设,飞山更加美丽,雄姿立于西南,山峰插于霄汉,名声大噪,蜚声海内外,为多少善男信女所向往,俊男美女之钟情。呜呼,飞山,吾年少之愿,今日终圆梦。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钟志礼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