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新闻网·红网靖州站(通讯员 姜雪峰)文峰塔是一个地方根据风水理论择址建造的兼具标志性和观赏性的人文风水建筑,目的是为了保佑本地方的文脉兴盛、人才辈出。清·高见南所撰《相宅经纂》卷三曰:“凡都省府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即东向、东南向、南向、西南向)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从前,我国南方地区几乎每个县、甚至乡镇都建有文峰塔,它象征着一个地方的文化高峰。
靖州是个三十万人口不到的小地方,却不仅有文峰塔,更有一处人无我有、与文峰塔一体的“百年状元坊”。为此,靖州这个小地方有着不小的名气,因为有这形如巨笔擎天的文峰塔的庇佑,每年高考靖州学子蟾宫折桂,上线总是稳居全市前茅,清华北大年年有录取。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县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百年状元坊状元上榜仪式,来启迪和激励后学者。
靖州文峰塔位于城东两公里处的白岩坡顶,原塔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古诚州的人文风水塔,文革期间,塔身被毁。千禧年之际,退休老同志吴永福等社会贤达人士撰文请示政府获批之后,发起民间募捐,鸠工庀材,耗资十余万元在原塔基上重修了文峰塔。文峰塔高25.66米,塔身为七层八边形,每层腰檐砖砌盖小青瓦,配上灰白色的塔身,矗立在松杉茂密、林木葱郁的白岩坡顶,塔前形如笔架的小山峦郁郁葱葱、蜿蜒起伏,山塔一体,浑然天成,端庄秀丽,引人入胜,成为靖州城的一处标志性文化景观。后来,为了进一步完善文峰塔周边配套景观设施,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休闲旅游景区,靖州政府按照“政府主导,民间为主”的运营模式,将文峰塔所在的白岩坡进一步规划扩建成了一处占地四十余公顷的文化景观园,由儒学园区、佛教园区、竹香苑区、乐康苑区四大园区组成,景区森林全覆盖,生态良好、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有大小匠心独具的文化园林景观三百多处,是一处集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精品文化园林景观园。
文峰塔景区一度十分火爆,吸引着周边县内外游客休闲观光游览,尤其百年状元坊名声在外,曾有千里之外的兄弟县市前来考察学习。这几年,由于地笋苗寨和岩脚侗寨等乡村民族民俗游的蓬勃兴盛,转移了不少人的视线。就连我也已经有几年没有专程游览文峰塔景区了。
“百年状元坊”是文峰塔景区的核心文化景观。沿着景区文化广场东南方向通往文峰塔的神道拾级而上,经过欞星门、碑廊、步云亭、及第门、观景台,就来到了文峰塔前。百年状元坊就镶嵌在文峰塔第一层塔身外围,由一十八块黑色花岗岩大理石连缀而成,镌刻着自一九八七年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成立以来历届高考文、理科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学子大名,状元坊所载将延续到二0八六年,整整一百年。塔内第一层为孔圣殿,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神像,第二、三层陈列着从宋绍兴年间(1631年)至清同治年间(1862)靖州史志有记载的七名进士和七十三名举人的名录牌,第四、五、六层展示着新中国成立来靖州籍博士、教授名录牌,第七层乃院士楼,陈列着靖州籍中科院院士赵政国先生的名牌录,他是自2003年文峰塔建成以来十一年虚位以待迎来的首位靖州籍院士,是靖州世代学子为学的最高荣誉,大约也是文峰塔庇佑的结果。
彼时,我常去拜谒文峰塔,是因为那“百年状元坊”就是我心底那个遥远的大学梦,早已遥不可及,却依然不时闪烁脑海,撩拨着我的心神,让我心向往之。
早已年过不惑,却还清晰记得少年时读学的快乐,每天晚上坐在熏黑的灶门前一边帮母亲添柴烧火,一边就着昏暗的油灯大声唱读:“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亮了……”母亲在灶上忙碌着,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我们那一代的农村孩子,家中兄弟姊妹都不少,少则三五个,多则六七个,家庭负担都比较重,小孩子长到六七岁开始,每天都要帮着爹娘放牛、扯猪菜、背弟妹,上学读书真的算是一件轻松的美事。可惜除了少数有见识的,大多数农村父母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几年学能识字会算帐罢了,此外并不更多地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更谈不上教育投资了,因而多数少年都顺其自然读完小学至多读到初中就回家干农活了。我的母亲算是一个有些文化的农村妇女,一直信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平生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儿女不要重复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人生。随着我们姊妹的出生,母亲的人生坐标便准确地定位在了为儿女们能读好书而辛苦操劳。
可惜,我是家中的长女,为了减轻父母肩上的生活负担,我并没有上高中考大学,而是遵从父亲的意愿考了一所中专,而后便参加工作,自食其力了。正因为如此,我站在这文峰塔的百年状元坊前,也就有了自夸海口不用担心露馅的底气。想当年,小女子读初中,平时小考测验不算,三年六学期十二次考试拿了十二个第一名,是班上唯一考上中专的人。假如能够有机会读高中,谁敢说我就肯定不能在这状元坊上留个名呢?呵呵!吹牛归吹牛,说实话,看到那些昔日的同窗成了大学生、天之骄子,心底的失落感、自卑感想赶都赶不走,多年以后还常常在梦里参加高考拼搏,可是题目老也做不完、交不了卷……
我今生是圆不了状元梦了,但我满怀希望,或许我的儿子能替我圆梦。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曾经在那些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迫不及待地牵着尚未开蒙入学的儿子那稚嫩的小手,虔诚地一步步攀登文峰塔前那曲曲折折、长长短短的二百零九级神道台阶,来到百年状元坊前,对着满脸稚气的儿子诠释状元的涵义,和儿子一起计算他将在哪一年参加高考。我对儿子说,如果你考上了本县状元,在这里留下名字,妈妈会每一天都很开心,那妈妈就享福了。儿子毫不犹豫地指着他将参加高考那一年文科第一名的位置说,我的名字就写在这里。儿子天真的话语象一颗希望的种子种在了我的心田,让我觉得这一生都有了梦想和希望。
仿佛弹指一挥间,当年那个天真无邪、乖巧可爱的黄口稚子,转眼已是青春飞扬、意气风发的莽撞少年,参加高考的日子已经一天天临近。然而,曾几何时,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不论是我亦或儿子都已经明白,为了理想的实现需要付出的太多太多,需要克服的太多太多,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要实现心中的梦想,除了努力,还需要机缘,甚至还有冥冥中的命运弄人。
这世上有多少人,青春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并且为此不停地努力、算计、拼搏,也曾经显得那么出类拔萃、风头正劲,到了最终却还是成了烟火红尘、芸芸众生里的一个平凡人。窃以为还是本市那位著名的官场文学作家说得明白透彻:许多人生道理须得亲历,甚至以一生的苦难为代价才能悟出,往往单靠读书是看不破的。当然,看破了也未必好,到头来洞明了世事精微,却消磨了英雄气概。
每一位母亲大约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愿,而现实往往又是残酷的,其实我们自己不过是个寻常的凡夫俗女,孩子又怎会个个是神童学霸?或许这文峰塔百年状元坊注定是别人的荣耀,在我们的孩子则只能是站在一旁鼓掌喝彩的观众。“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站在路边鼓掌。”何况中华文化一贯主张“中庸之道”,做个主流观众也未尝不好。或许我们今生的福气就只是有一个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的平凡孩子,那么释放满腔焦虑、卸下心上负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陪着孩子共同经历成长的阴晴风雨路程,那也未尝不是一种简单的幸福。
或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走进这冬日的文峰塔景区,踩着青苔斑斑的地砖,望着那些虬枝峥嵘的古老苍松翠柏掩映着的青瓦飞檐白墙的亭台楼阁仿古建筑,漫步处处曲径通幽,古木森森,林木郁茂,竟然觉得平添了几许沧桑厚重。几年不见,这文峰塔景区在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县政协退休的赵副主席等一班老领导老同志们的精心营建下,确如当年某位市领导提倡的“燕子垒窝”一样,越发地一步一景、内涵丰富、景观满园了。尤其那孝行园的二十四孝碑刻图文故事,看在眼里竟有些触目惊心,不由想起自家苍老的爹娘,自己何曾有过古人这样的孝行之一?
起初,我总不太理解那些老领导老同志们退休后依然喷发的干事热情,觉得他们或许是贪恋权位,或许是空虚无聊,或许是害怕无所事事而迅速衰老,总之是为自身而考虑行事而已。如今,我却恍然间就完全理解他们、明白他们、由衷地敬佩他们了。每一个孩子不仅是人类生命的延续,也是文明的继承,更是民族的未来,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比起退休后就整日围坐在麻将桌前“砌长城”或者囿于带自家孙辈,他们做的事情,跳出了一家一姓的兴衰,堪称伟大光荣。世界需要热心肠,没有热情,没有奉献,这个社会恐怕就要停滞不前,文明恐怕就要倒退了。
风过有痕,松涛阵阵;白云苍狗,世间万象。文峰塔巍然伫立在苍翠的白岩坡顶,她承载的靖州人文越发厚重了,她像一座航海的灯塔,指引着无数靖州学子乘风破浪,遨游知识的海洋;它象一面高扬的旗帜,激励着无数靖州儿女披荆斩棘,勇攀知识的高峰。文峰塔依然是我心里一个美好的梦想,我永远对她充满敬仰,顶礼膜拜。因为我坚信,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梦想是支撑生命的砥柱,没有梦想的人生是苍白无力、茫然无绪的。即便是今生实现不了的梦想,还可以期待儿孙后辈努力实现,祖祖辈辈无穷尽矣!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姜雪峰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