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称,农历2017年正月初九的靖州将是一个晴天。邀上几个朋友登飞山,想去领略阳光下飞山的风采。
上午十点,我们来到飞山山门广场。太阳迟迟没出来,眼前是白糊糊、灰蒙蒙的一片。仰望飞山,熟悉的头宝鼎、方广寺、千年银杏、白云洞……都被一张巨大的纱帐笼罩住了,辨不清模样。
沿古道拾级而上,刚到半山腰,走在前面的同伴开靖、伟名两人就钻入云雾中,时隐时现;而我却总在云雾之外,我疾步往前,云雾也随着往上走,我歇脚,云雾也不动了。漫步古山道,似乎随手就能摸到的云雾,总差那么一点点,又飘走了。
过了白云洞,云雾更浓,古山道也更陡峭。手脚并用往上爬130多级台阶,便是珠宝岩。岩壁上镶嵌一颗直径20厘米的岩珠,好似一只天鹅蛋。相传,岩壁上神仙刻有几行文字,谁能全辨认出来,岩壁就会裂开滚出珠宝。我用了洪荒之力也认不了几颗字,唉,不是财运不好,是功力不够。
再往上爬30多级,山梁上有一处约20多平方米的平台,始建于北宋末年的袖珍精致的天界灵祠在浓雾中若隐若现。靠近祠门才能看清“直寻向上去,摩天尺五;须从这里过,见过三千”的楹联。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天界灵祠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么大的雾,是不是飞山太公杨再思为保境安民隐秘巡山而施的障眼法呢?
告别飞山太公,又往山上进发,刚融化了雾凇和冰凌的山路显得格外湿滑,我们左摇右晃小心翼翼地攀登着。在浓雾之中,有了神仙腾云驾雾的感觉。雾在古道和树林中穿行,冲刷着树木、花草,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从树上轻轻地滑下来,不时飘落在脸上,又湿又凉。前面传来游人说话的声音,虽然近在咫尺,却不见人影。
来到明洪武年间始建的方广寺前,寺门口“北极无双苑,南湘第一峰”的对联,依稀可见,气势雄浑。
方广寺广场左侧是一颗千年银杏树。当年那个亲手栽种它的飞山太公杨再思,早已羽化成仙,而这棵历经千年凛冽寒冰的淬炼,沐浴着唐风宋雨的银杏仍傲然屹立、雄视苍穹。它护佑着飞山,护佑着靖州,护佑着湘黔桂边区近20万平方公里区域,数百万的苗侗汉等各族民众。如今的千年银杏,已不是“孤身一人,而是子孙满山”了。山腰林缘亭旁60 亩1600 多株银杏已经成林。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100 亩军民共建的“国防银杏林”即将栽种。“银杏留胜迹,思情代代传”,满山遍野的银杏树将与飞山同在、与飞山太公同在。
方广寺正堂左侧有明朝参将邓子龙万历十年登山留下的《登飞山》七律诗碑一块,笔力遒劲,龙飞凤舞。
南来倚剑上岧峣,满眼烽烟坐里消;
神器自知无鬼蜮,嫖姚何处有天骄。
岩飞瀑气披深洞,风送钟声下远苗;
西望六百八十穴,我欲一扫归天朝。
读罢《登飞山》,我内心很是迷茫,非常纠结:对苗侗民众造反,争取生存权;对朝庭平蛮,维护国家一统;谁是谁非,恐怕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回答的问题,只能由历史来评判了。
拜谒《登飞山》后,径直攀登飞山宝鼎。站在二宝鼎上,只见蒙蒙胧胧的云雾遮天盖地,看不清头宝鼎和三宝鼎的轮廓。其实,二宝鼎不是山头,是一个山坳。相传二宝鼎没有寺庙,只有一个供人休息的凉亭,对联为“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吸袋烟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头宝鼎,居飞山之首,有一巨石伸出峭壁,上刻“凌云”二字。峰顶为宋元丰年间为祭祀杨再思所建飞山神祠,后因飞山神祠搬迁至飞山下,改为元帝祠。遗憾的是,靖州电视差转台修建于此,游人不能进入。三宝鼎规模较小,地势开阔,视野宽远。它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至今完好无损,结构严谨,玲珑精致。
从山顶往下看,飞山空旷平台上的寺庙和农舍不见了,南边湛蓝的飞山水库不见了,东边的繁华的州城不见了,北边肥沃的艮山口田畴不见了,云雾汇聚在飞山犹如一片茫茫的海洋。
此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置身于千年之前。“后梁开平五年(乾化元年911年)正月,吕师周引兵攀藤缘崖,昼夜兼行,抵飞山下,得平地数处,趋兵分布立栅,一日而毕,金盛大惊日此兵从天降也。命承磊率兵千人出战,师周为撤星炮破其军,缚降者为向导,直雏炯前,斩承磊,遂袭飞山,擒金盛,送武冈斩之,并拭三千人,尽毁其巢”(《武冈州志》)。我寻思,公元911年正月吕师周引兵攀藤缘崖破寨那天,也应该是大雾弥漫。如果不是浓雾天气,潘金盛和杨承磊等人不至于这样疏于防备。
也许是天意,正是那次败仗,才结束了割据的历史。迫于形势,杨再思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附楚后,杨再思励精图治,设立10峒,散掌州峒,抚驭峒民,招抚流遣,教之耕织、贸易,境内之民,焕然改色,具礼乐文物之盛,从此“飞山蛮”进入兴盛时期。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聚,商贾出入,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杨再思归顺朝廷,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治国安邦功勋卓著,后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英济侯、广惠侯和英惠侯。殁后,湘、桂、黔、粤、鄂、川、滇七省凡再思影响所及州县,感其恩德,或奉为神灵,或遵为先祖,普建飞山庙祀之。靖州飞山庙祭奠,更是规模宏大,经久不衰。
下至飞山禅寺,云雾愈加浓厚了,像一堵白色的高墙,挡住了视野,一切都被白色吞没。能见度估计不足10米,虽与同伴仅隔几步,却只能闻其声难觅身影;看不见寺庙大殿,看不到亭台楼阁,只闻木鱼、金铃和诵经之声。或许是飞山菩萨显灵或神仙施法,才有如此神奇的云雾。
从古道下山,游人越来越多。路边、草丛中、树林里的垃圾也渐渐多了起来。尽管“保护环境,勿乱扔垃圾”的提示非常醒目,尽管垃圾箱就在不远处,一些人还是随手将垃圾乱扔。
记得去年跟随董燕女士等户外运动爱好者到平茶马田溪溯溪,一行十余人,每个人的行囊中都有一个拉圾袋,他们的理念是“只留下脚印,不留下垃圾”。我也是那次感同身受后才慢慢改掉随手丢垃圾的陋习的。如果大家都能像靖州的户外运动爱好者那样“留下脚印,带走垃圾”,该多好呀。
走着走着,发现路边突然干净起来。抬眼望去,一道靓丽风景出现了:一个老头正弯腰右手用铁夹,夹起一张张餐巾纸、一个个塑料袋、一个个矿泉水瓶、一个个烟头装进左手提着的蛇皮口袋里,旁边还放着一把竹枝扎成的扫帚……
我们走过去与他聊起来,一问得知这个师傅姓范,与同伴开靖是街坊,相互认识,叫范靖国。范师傅近60岁了,在工薪岗位工作,每月才800元,他们有老谢、老储等6个人负责飞山景区的卫生,3个人一组,一组负责古道,一组负责公路的卫生清扫。每天要来回打扫,捡1000多斤垃圾,才能维持飞山景区的整洁。
范师傅说“飞山景区沿途有很多垃圾桶,可还有一些游客图一时方便,随手乱丢垃圾。有些人会觉得不好意思就往远处丢,丢到路外面的树丛里。其实他们不知道,丢得越远我们捡起来越困难。”
在熙熙攘攘、谈笑风生的游客群中,像范师傅一样手拿铁夹、笤帚、蛇皮口袋默默干活儿的清洁工们并不显眼,也少有人关注。
他们劳动强度大,待遇不高。尽管如此,他们仍在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哪怕是风吹日晒、雨雪冰霜,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劳动。
我问范师傅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希望游人们莫乱扔垃圾”他如是说。多么朴实的言语,多么实在的愿望。
不乱扔垃圾,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如此轻而易举的小事,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好的,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这也是为了实现范师傅的愿望,更是对范师傅他们的尊重。
在飞山景区清扫垃圾的范师傅们是一道风景,不乱扔垃圾的你我也是一道风景。()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龙家贵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