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县一中高12班同学毕业43年后首聚活动小记
这是一次相隔了43年多的同学聚会。
这是一次安排在30周年县庆日子里的同学聚会。
这是一次有着自己统一会服和自创会歌的同学聚会。
这是一次值得每个与会同学在未来日子里去甜蜜回味的同学聚会……
一
在收到参加30周年县庆邀请函不久,手机微信通信录中便自动冒出了一个化名“湘中秀”的人请求加为好友,因为不用真名打招呼,我就一如既往地将其当作骗子类,不予理睬。可过后不久,又冒出一个“覃爱湘”的,留言自称“高12班同学”,要求加为好友。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当即通过其申请,并打了声招呼:老同学好!接着,就接到了这个老同学的电话,说高12班的同学要在县庆期间搞一个同学聚会活动,请我务必参加。
覃爱湘者,即网名“湘中秀”也。得到我电话允诺后,她在微信里还和我私聊了几次。有次她问:你对我有印象吗?我只能实话实说:名字是熟,人没什么太深的印象了!
看到我的微信回复,覃同学也没说什么,很快就把我拉进了组群不久的高12班同学群。群里人不是很多,但很热闹。有同学在群里晒了一张拍摄于1974年1月8日的高12班毕业照,对此我感到十分诧异:为何我的相册里没有呢?惊诧之后,便在照片上四处找自己,找了很久,才敢确认站在班主任周京华老师身后的那个憨憨的小子就是本人。是啊,自己都认不出自己了,又能认出多少其他同学呢?
是的,16岁高中毕业后,除了回乡务农一年半,我一直在外闯荡,只是在在我妹妹去世时同前来吊念的小学及高二同窗唐玲香同学见过两次面,其他同学则既无法联系,也未有机会谋面。不过,无法联系不等于不想念他们,还是多次幻想过要寻找机会和高中同学聚一聚。这次借县庆有同学出面组织同学首聚活动,也正随我心愿。在等待同学首聚的日子里,我经常回忆起当年在高12班读书时的情形——
印记一:男女界限分明。我们班男女同学都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没长开,换句话说,都还没发育好,因此既没什么情商,也没什么胆量,男女之间从不说话,更谈不上交流,明显存在着一条无形的三八线。
印记二:同学们都很朴实。尽管那时候同学有街上的和乡下的之分,但大家都很朴实,都是直接喝从渠江抽上来的自来水,都穿得很平常,记忆中没见哪个女生穿过裙子之类的,稍有不同的是,尹德元等街上同学以走读为主,可经常回家吃新鲜的饭菜,吾等乡下同学以寄宿为主,可随时打开瓶盖挖几勺从家里带来的腊肉和腌酸菜。
印记三:学习不费劲。那时读高中还没有高考一说,因此大家学习上没有方向,也没
有动力,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很少有学习刻苦的,基本上都是在忽悠,既忽悠老师,也忽悠自己。本人当年虽然也当过物理课代表,并且学习成绩也在学校表扬名单之列,但自己清楚,物理并不是自己专长,其它课程也学得不扎实。那时候读书,总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好玩,轻松。
43年过去了,同学们现在怎么样了?对久未见面的高中同学,我充满了好奇。
二
县庆定于9月21日嘉宾报到,22日举行庆典活动。我办理请假手续时,是按着这个日程来确定行程的,可13日县庆办打来电话,说县里定于21日上午举办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研讨会”,邀请我参加,还说会上要给我这个“30周年县庆征文比赛”二等奖获得者颁奖。于是,我将行期提前并增加了一天假期。
回到县里,第一个见到的是高12班同学邓经林。
他是这次高12班同学毕业43年后首聚活动的发起人。早些天在同学群聊天时,因常看到有同学夸他是神中医,爱运动,会保养,我便好奇地打开其微信头像看了看,照片里的他果真年轻和帅气。 于是,我们互加微信好友,经常私聊,我不止一次提起退休后一定要请他指导健身和保养,他满口答应。有一次,他发微信问:“你还记得二凉亭示范园艺场那个小邓吗?”我回复:“当然记得,他曾经受我战友之托,开车到广西三江接送过我,小伙子很真诚!”他又说:“你们是校友。”我问:“他也是湘大的?”他回复:“是的。他爹叫邓经林。”幽默的同时,自豪之情也溢于言表,我便回复:“缘份!”
班里同学张德松在湖南省治安总队当领导,也是参加这次县庆的嘉宾。邓经林得知张同学参加22日县庆盛典之后,还要转场到芷江参加该县于23日举行的县庆盛典,很难分身参加同日举行的同学首聚活动,便于21日晚邀其加上我和肖翔、覃爱香、张成贵等几个负责同学聚会筹备工作的同学到老家的宅子里小聚。
邓经林同学老家的宅子位于县城东郊的团结村,离城区中心约3公里。邓同学安排其公子小邓驾车接我到其宅子时,原本在二楼活动的早到的几位同学都下楼迎接。这些同学在微信群里都有照片,因此一见面都能认出来。覃同学比照片里的她显得更年轻,寒暄过后,她又当面问了我一句:“对我还有印象吗?”我还是像微信里的回复一样当面回答说:“名字是熟,人没什么太深的印象了!”覃同学笑了笑,不再问什么了。我也知道这样的答复可能让这位女同学伤心,可我还能怎么说呢?毕竟43年多没见面了,漫长的岁月会抹去我们多少记忆啊!
紧接着,张德松同学携夫人也到了。张德松倒是还有点印象的同学,同窗期间,我们座位紧邻,他是数学课代表,我是物理课代表,两人当时交流稍微多一点。他的到来,给了我两个意想不到:一是意想不到他身材还保持得那么好,体重估计没超过60公斤;二是意想不到他唱歌时嗓子这么好,我用小提琴伴奏时即便用到高音常用的G调,他也能轻松唱
上去。
在邓同学好酒好菜招待下,久别重逢的同学格外兴奋,酒过半巡就开唱了,肖、覃两位女同学还在客厅里手拉手跳起了交谊舞……
邓宅小聚,是高12班同学首聚活动的前奏和预演,对即将到来的同学大聚会,我充满了期待。
三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来相会。
握手又拍肩,
拥抱还斗嘴,
你一言,
我一语,
开心惹人醉,
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
同学聚会的所谓会歌是我受班群一些同学之请,根据老歌《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改编的。23日同学聚会签到时的情景还真是这个样子,令人感动。
活动地点是离县城不远的绿源山庄,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我是乘坐邓经林同学的私家车稍提前一点到的。其实,负责会务工作的肖翔、覃爱香等同学到得更早,我们抵达时,她们已将会场布置得七七八八。之后,有同学陆续前来报到,于是我们早到的同学就组成欢迎队伍,热烈欢迎每一位新到的同学。
在外地工作的戴荣同学来了,见到扎堆欢迎的同学,他一会儿抱拳,一会儿鼓掌,脸上挂满了笑容。
当年同住一个宿舍的向忠兴同学来了,欢迎之后的单独闲聊,才知道担任村干部多年的他,当年还是和我一起坐闷罐车去当铁道兵的战友。
年少时因扑救山火致残、同窗时和我打过一架的石承志同学来了,43年过去,他的疤痕虽在,但人更精神,尤其聊到其子女能干、孝顺的事情时,脸上一片灿烂。
退休后在长沙带孙子、此前在群里经常和同学斗嘴的廖再舜同学来了。当年高挑得像麻杆一样的他,如今身材魁梧,一脸福像。
印象中是娇小气质女的钟云蔓同学来了,我们握手交谈时,她说:“你变化最大!当年个子最小的你,现在成了班上最‘重量级’的。”面对身材依然娇小的钟同学,不注重减肥的我,除了一脸尴尬,还是一脸尴尬。
……
43年过去,同学们的变化无处不在。有的长高了,有的变胖了,有的更瘦了,很多同学头发开始发白了,绝大多数已退休在家当孙子辈“保姆”了……
在签到处,我还留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负责登记缴交活动经费的覃爱湘同学在登记已交费同学名字时,不经意地将向忠兴同学名字写成“向忠心”、袁仕明同学的名字写成“袁仕铭”、廖再舜同学的名字写成“廖再顺”,结果被当事同学当场纠正。在我的记忆里,这三位同学的名字应该就是覃同学不经意写出来的那个,被纠正过来的很有可能是后来更改的。我还记得钟云蔓同学的名字当年应该是“钟云满”,奇怪的是缴费登记表上被覃同学写成“钟云满”时,却不见被钟同学更正。还有,负责登记工作的覃爱湘同学,其名字里“湘”,我记忆中应该是“香”。究竟是他们真的改过名字呢,还是我稀里糊涂记错了,只有留待今后找机会当面问个清楚了。
看到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同学面孔,高兴之余,有时我也会主动辨认一番,以测试自己的辨别能力。结果第一次测试就闹出了笑话:错把赵世平同学认作邓高潮同学。由此我不得不感慨岁月无情的一面。是啊,岁月太像一把杀猪刀了,几十年里它天天在我们脸上身上砍来砍去,砍到今天,就砍成了现在这个模样,以致同学们在大街上插肩而过,彼此都很难认出对方。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无情的岁月还用病魔、事故等残忍手段将我们的班主任周京华等老师和彭大富等同学过早地带到了另一个世界,而健在的任课老师因年岁太高行动不便也无法到场和同学们见面,给这次同学聚会留下了些许遗憾。
不过,看到同学们见面时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又感慨,岁月有时候还是会展现它有情一面的。我始终认为,它一定会在某个时候,突然唤醒同学们的记忆,突然激发同学们的思念之情,并选择最佳时间和地点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共叙同窗之谊。我们35名同学在绿源山庄欢聚的这一天,不就是岁月展现有情一面、倾情眷顾我们的最好的日子吗?
四
今天咱约定,
年年来相会,
男生要更帅,
女生要更美,
谈人生,
聊子孙,
色舞又眉飞,
统统忘了自己多少岁。
啊!情爱的同学们,
老了以后依靠谁?
靠自己,
靠家人,
还要靠我们高12班的每一位!
……
同学们陆续前来报到后,都穿上了统一购买的在左胸前位置还印有“JZG12”字样的墨绿色体恤,并兴致勃勃地聚集到山庄门口斜坡上的草地里合影留念。
座谈会是在山庄一个木质结构的大房间进行的。同学们围坐在好几张方桌拼接成的长条形木桌四周,一边磕瓜子喝茶吃水果,一边介绍着各自的情况。
最早发言的邓经林同学,除了代表筹备组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外,还借用《北国之春》旋律,深情地演唱了自己创作的《致同学》——
我们在秋风里陶醉飘逸,
哪怕下着绵绵细雨。
聆听同学们诉说着秘密,
装满快乐,
装满友谊。
在我的生活里,
因为有了你们,
更显得充满活力。
……
接下来同学们的发言,着重在介绍各自的情况,抒发参加同学会的感想。当担任过高12班班长的杨再云同学用中气十足的声音发出今后要常相聚的提议后,引起同学们强烈共鸣,此后大家发言的内容便增加了如何把今后同学聚会活动越办越好的意见和建议。坐在我左边的杨进文同学还附在我耳边说:“说起来不怕你笑话,因为毕业后长时间没联系,很多同学见面都认不出来了。坐对面的女同学周常喜,和我老婆很熟,我们也经常见面,可我们好长时间都没认出对方是高中的同学。现在大家都上年纪了,应该经常在一起聚聚了。”
聊天聊到这个份上,主持人肖翔便临时提议把今后同学聚会的总召集人人选在这个座谈会上议一下。肖同学话音刚落,有同学便喊了声:“邓经林!”其实,邓同学是筹办这次同学大聚会的功臣,也是同学们心中最合适的总召集人人选,于是,一阵热烈的鼓掌声响过,今后同学聚会的总召集人便产生了。
座谈会后,山庄服务员对会场稍作收拾,旋即变戏法式地摆起了“合拢宴”。暂时分散开了的同学们又聚拢到一起,举杯喝起了农家自酿的米酒……
同学们喝过三杯酒后,比邻而坐的邓经林同学便就近指定我代表男生向在场的所有女生敬一杯酒。我没有思想准备,借着酒劲端起酒杯就是一通乱说:“各位女同学,虽然我要代表男生敬你们酒,但我还是要表达一下我们男生的不满:当年的你们,为何没看上我们男生中的任何一位呢?”端杯站在对面的当年团干部杨胜美笑嘻嘻地回应道:“当年男生女生
都不说话的,怎么搞得拢?拿你来说吧,比我还小上好几岁呢!”我开了句玩笑:“女大三,抱金砖嘛!”结果引得现场笑声一片。
此后,同学们开始互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现场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五
下午的联欢活动将这次同学聚会带入了欢乐的高潮。
邓经林同学首先开唱《故乡有话对你说》,富有磁性的声音,把那种思念之情唱得既婉转又深沉。
接着上的是集体节目,班合唱《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来相会》。在由本人(小提琴)、和王梦沙(二胡)、廖再舜(手风琴)临时组成的小乐队伴奏下,同学们大声唱起了自创会歌。嘹亮的歌声引得周围的服务员前来观看。
此后好戏连台,精彩纷呈。邓经林、覃爱湘两位同学的男女二重唱《真的好想你》,在王蒙沙同学的二胡伴奏下,唱得十分走心。我的小提琴独奏《青春舞曲》,以时而舒展缓慢、时而激昂跳荡的旋律,将同学们带回到当年那个豪情万丈的年月。尹淑云同学的独舞《望月》,舞姿优美,专业范足。钟云蔓同学的女声独唱《龙船调》,原本湘味十足,后加上观众席男生袁仕明同学怪声怪调的呼应,更平添了几份幽默的味道。京剧清唱《智斗》,因事先未作排练,所以只有扮演阿庆嫂的覃爱湘同学唱得有板有眼,而胡传魁的扮演者易新德同学和刁德一的扮演者赵世平同学则经常乱角串词,急得他俩在台上直冒冷汗。不过,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表明他们的表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搞笑效果。尹淑云同学二上舞台表演的太极拳,原本商定我和王梦沙同学现场演奏《梁祝》片段伴舞,没想到,片段演奏完了,她的太极拳却打得正酣,根本就没有停止下来的迹象,我只好单独加奏《渔舟唱晚》为其伴奏。这次赶巧,她的表演完了,我的曲子也演奏完了。兄妹加同窗的王梦沙和王克难两同学,都先后表演了二胡独奏。哥哥拉的《女人花》和《二泉映月》,技法老道,江湖味足,妹妹拉的《花儿与少年》,感情细腻,现代感强。兄妹同台献艺,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事先给主持人打过招呼的节目表演完后,袁仕明同学临时起意要演唱《我的中国心》,现场找不到伴奏带,便要求我即兴伴奏。我过门一拉,袁同学那沧桑的声音就起来了,虽然歌词记得不是太全,但他的声音特别,唱法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易新德同学因《智斗》失误,耿耿于怀,看准机会又卷土重来,以对《牧羊曲》的完美演绎终于弥补了遗憾。带病与会的陈小敏同学在献唱《女儿美不美》时,将对“王权富贵”和“戒律清规”的蔑视以及对“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的爱情追求表达得淋漓至尽,令人动容。
窗外,夕阳西下,外出觅食的各种鸟儿纷纷返回库区林中栖息。木屋里,聚会的同学仍在一首接一首地齐声高唱经典红歌;余兴未尽,同学们又手拉手转圈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我站在一张方桌上,居高临下用手机摄录了这欢乐的场面。镜头里,同学们没有了当年的男女界限,也没有了43年分别的生疏,他们用手手相牵的动作,表达着对多年未见的同学的
亲近;他们用和着音乐自然吼出的“嗨嗨”声,表达着对实现了毕业43年后同学首聚愿望的快乐。
夜幕下,山庄库区水面波光粼粼,升腾起一缕缕薄雾。路灯下,简单用过晚餐的同学们依依惜别,送祝福,送赞美,都期盼来年再相会。
返城的路上,我还听到有同学在深情地呤唱——
但愿更老时,
我们还相会。
老头老太婆,
老哥老姐妹,
眼不花,
耳不聋,
能吃又能睡,
都说自己能活到100岁。
啊!亲爱的同学们,
让我们高高地举起杯,
送祝福,
送赞美,
快乐属于高12班的这一辈!
……
2017年9月28日于广州
作者简介:陶德友,男,湖南靖州人,1984年7月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大学前后两次入伍。现供职于广州市商务委,系广州市作家协会及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陶德友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