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开发研究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谈起对靖州的印象,词汇频率最高的是靖州杨梅,这是近几年来靖州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杨梅品牌的收效。靖州杨梅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史以色泽呈乌、酸甜适度、果大核小、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而著称。清代,靖州杨梅就已是朝圣贡品。毋庸置疑,用素有“江南第一梅”之美誉的杨梅作为靖州名片,有其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和市场竞争力。但是,在靖州这片热土,在靖州杨梅这张亮丽的名片背后,还有诸如苗侗传统饮食、苗侗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等一系列民族特色商品值得推介。笔者欲从如何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开发出来作些研究,供决策者参考,同时,也想为靖州的经济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通过对民族特色商品开发的整体分析,寻求切实可行的开发方案,让“待字闺中”的商品走俏市场。以民族特色商品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

2.研究意义。民族特色商品具有地理区位性、民族独特性、传统典型性、大众普及性等特点。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可以彰显靖州苗侗民族魅力,提升靖州苗侗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拉动旅游产业发展,为旅游业提供物质基础。在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民族文化深厚。靖州是一个以苗侗聚集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县内有苗、侗、汉等30个民族,其中,苗、侗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74.7%靖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孕育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苗侗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以腌、腊、酸、野为主。柴熏腊肉、腌禾花鱼出现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4集《时间的味道》里,精美的画面、诱人的美食,吸引了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一时间,靖州苗侗美食名扬天下。苗侗传统技艺巧夺天工,匠心独具。苗侗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锦、侗锦、刺绣、蜡染、雕花蜜饯制作技艺等等,既彰显靖州苗、侗土著民族的个性9连忘返。地笋苗寨、岩脚侗寨、排牙山森林公园、飞山景区先后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靖州旅游业初具规模。较好的产业基础,成为提升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劣势(Weakness

1.开发程度不高。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开发现状是单、粗、散、小、弱。就拿杨梅来说,作为靖州的主导农产品,8.6万亩的种植面积,约6万吨的年产量,近10亿元的产值。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杨梅的销售主要还是以鲜果为主,对其精深加工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形成在周边县市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然而,杨梅具有成熟季节短、保鲜难度大、运输要求高等不利因素,产品开发的单一性直接影响梅农的既得利益,也就出现了2017年6月21日在红网上发布的“靖州2万斤晚熟乌梅急愁销路”的尴尬,梅农望梅兴叹的无奈。在苗侗传统饮食、传统手工艺品方面,由于生产(加工)基地前期建设投资大,生产技术和管理要求比较高,单体企业或农户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导致企业或农户不愿独立投资建设,无法实现生产规模化,从而致使其生产能力不高。如此等等,都将导致靖州民族特色商品产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

2.市场份额较小。靖州的特色农产品、苗侗传统饮食、传统手工艺品都具有原生态品质和地方特色,但市场占有率不高。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产品不精。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外观、内在质量及品质等方面,外观方面多数产品体现为内包装物档次低,商品外包装设计不能体现本产品内涵,印刷不精致等;内在质量方面产品多存在缺陷,产品科技含量低,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如肉制品苗侗族酸鱼、酸肉、腊肉等包装不精致、外形不美观、口味过咸等等。二是营销不力。宣传推广上不到位,也没有全面的市场营销,缺乏针对性和“大市场观念”。长期以来,靖州企业缺乏敏锐的市场意识,对产品的营销重视力度不足,宣传推广不力。好酒也怕巷子深,产品要在精心设计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广告让消费者认知,同时再通过营销活动实施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而目前多数厂家产品尚处于推销阶段,营销尚未提上日程,限制了产品的发展。三是技术含量不高,当前生产加工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高新技术层出不穷。靖州在民族特色商品开发上却缺乏技术创新,这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直接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也影响了人们的关注程度。

3.文化融入不够。从现有的企业经营和生产的商品来看,都没有将苗侗文化、民俗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企业忽视文化建设。企业只一味追求产值,追求效益,不经营文化,导致企业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二是商品忽视文化植入。比如,杨梅鲜果的外包装低端普通,没有靖州民族特色,也没有内附与靖州民族文化相衔接的宣传品;杨梅酒瓶与葡萄酒瓶一样,消费者不能一眼识别出是靖州杨梅酒,有的还会误以为是葡萄酒,当消费者品饮时却发现口感与葡萄酒迥异,让人产生心理期许落差;一年一度的杨梅成熟季,虽有政府主办节会活动,但与靖州民族特色文化融合不够,因此,出现了只有一个月的旺季销售,而没有带动八方游客常年来靖旅游消费的格局

4.保障机制不力。一是产业规划布局尚未成熟。现有的工业园区建设不规范,档次低,对外商投资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且园区周边环境不优,造成企业用地困难。现有产业结构不清晰,存在过多的盲目性、零散性、自发性,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二是还末形成完善的风险防御机制。由于市场的变化会直接引起企业、农户、投资方等众多参与者的经济效益波动,在各参与方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情况下,有的参与方为了避免利益受到较大损害而丧失积极性,进而影响靖州民族特色商品产业发展。三是产业扶持政策不优。产业发展信贷扶持和税收调控不力,限制了小微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奖励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激励从事民族特色商品产业的企业、农户、投资方等众多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四是人才培养乏力。在本土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技术、管理、营销、策划等人才奇缺。

(三)机会(Opportunity

1.各级政策利好。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新政,特别是在“十三五”时期,国家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协调有序发展,脱贫攻坚全面展开,民族地区奔小康行动深入实施,国家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全方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湖南省、怀化市政府对靖州的发展寄予了厚望,把靖州列为与怀化、吉首、张家界齐名的湘西城镇群组四大规划中心城市之一。2009年2月,雕花蜜饯制作技艺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苗族织锦、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相继列入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1月,靖州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2月,靖州获批“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这些举措为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

2.消费观念支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消费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行为不断时消费方式不断超前,消费领域不断扩展的新局面。绿色、复古、休闲、环保消费渐成潮流,无公害、原生态、回归自然的愿望日趋强烈,许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商品备受消费者亲睐,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拉近了供需双方的空间距离,乡村自助休闲游市场前景广阔。这些都将为靖州民族特色商品产业开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威胁(Threat

1.市场竞争压力。国内的特色农产品、传统饮食、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加工)品牌在各个行业呈现不同的状态。与终端消费者接近、能够了解消费者需求、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品牌认知度较高,全国或区域性的知名品牌也较多。从靖州周边区域的情况来看,每年靖州杨梅节前夕,云南、广西、浙江等地的早熟杨梅大量进入,低端劣质杨梅冲击靖州市场,严重影响靖州杨梅的品牌。再加上周边各地品优杨梅的兴起,也给靖州杨梅带来冲击,比如,洪江市托口杨梅就能与靖州杨梅媲美。在传统饮食方面,周边各地皆有特色,如以生产肉制品为主的知名企业唐人神、口口香、步步为赢、武灵鸭、临武鸭、常德鸭霸王、东江鱼等,已渗透占据了周边整个市场,而靖州苗侗特色饮食却一直不是市场的主流,在高端市场更是鲜见,面对的基本上都是当地中低端消费群体。在传统工艺品方面,湖南的四大名锦(绣)湘绣、土家织锦、苗锦、侗锦中,湘绣独树一帜,土家织锦名声在外,苗锦、侗锦也逐渐被世人熟知。而靖州的苗锦、侗锦在用料、工艺、色彩、纹样上有别于其他地区苗侗织锦,与世人熟知的苗锦、侗锦大相径庭。目前,靖州的苗锦、侗锦还不为外人所知。20176月,在“湖南省少数民族织锦文化创意与工艺创新人才培养”培训班上,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织锦专家汪为义看到靖州的苗锦就象发现新大陆一样,赞叹不已,对靖州苗锦技艺埋没深山深表惋惜。在旅游拉动方面,位于靖州周边的贵州黔东南、广西三江、湖南通道、绥宁等地的旅游发展强劲,昔日的“靖州现象”光环黯然失色。以上种种,对靖州民族特色商品的生产以及市场销售构成巨大威胁。

2.生产落后压力。按照国家提出的传统产业整体改造提升的要求,就生产方式而言,无论是特色农产品,还是传统饮食、传统手工艺品,只有走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之路,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从低端走向高端,其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才得以保证。长期以来,靖州民族特色商品的生产主要表现为家庭作坊式,其规模小、分布零散、流动性强等特点。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及其部门监管乏力,产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比如,在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方面,靖州本地修建的风雨桥、花桥、鼓楼、长廊等民俗建筑,都是由广西三江、贵州黎平、湖南通道的团队承建。近年来,虽然靖州出现了一些集约化的生产企业,但生产规模、卫生条件、机械化程度、科技含量等方面不优,从本质上讲只是在生产规模上对家庭作坊的简单放大,尚处于产业化的雏形,仍停留在低端徘徊,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三、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开发定位

从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开发的SWOT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特色商品开发尽管有一定劣势和威胁,但优势和机会明显。特别是民族文化深厚、农特产品丰富、区位交通便捷、各级政策对商品开发非常有利,再加上有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都为民族特色商品开发奠定了基础。但如何更好地开发民族特色商品?笔者认为思路决定出路,因此,准确定位,明确方向,发挥优势是关键。

(一)开发品牌定位

1.以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绿色精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而靖州是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县,典型的农业县,理应紧跟中央步调。再加上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依托,走生态农业之路,创绿色精品之牌的条件已充分具备。在以杨梅、茯苓、山核桃为主导产品的同时,引导扶持一批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

2.以发展传统饮食打造民特精品。传统饮食的地域标签本身就是一种特色,由于其具有特定性,各地都在着力打造地方美食和地方小吃,并屡试不爽。靖州应以发展腊肉、腌鱼等苗侗特色饮食为主,并重开发山野菜类作物。

3.以发展传统技艺打造工艺精品。传统技艺反映的是族群内的悠久文化历史,每一门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靖州是苗侗汉三个民族长期深度融合之地,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有别于其他苗族、侗族、汉族的民族技艺,其鲜明的差异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在开发上应以雕花蜜饯、苗侗织锦、苗侗服饰为重点,扶持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公司化。

(二)产业集群定位

1.规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遵循原产地优先、集中连片的原则,统一规划农产品种植区域。根据靖州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开发的自然条件,可以将杨梅种植以坳上镇木洞村、县城周边为重点向外延伸;建设新厂与横江桥、大堡子与三锹两大山核桃集中种植区;扩大江东、寨牙、文溪的竹林种植面积,建成冬笋主产区;做好新厂荸荠、藕团灵芝、艮山口西瓜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太阳坪八龙板栗和百果园;培育铺口、甘棠两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有机硒米种植基地。

2.建设民族特色商品科技产业园。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仓储、电商、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以“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

3.建设苗侗文化体验区。对县城区商业发展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分别建设集加工、销售、展示、体验于一体的苗侗饮食文化一条街和苗侗传统工艺品文化一条街,通过体验式消费让更多的消费者深度了解靖州苗侗传统饮食和传统技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通过体验消费,可以直接了解消费者的呼声,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在与消费者互动中改进商品的设计和质量,为客户创新价值,取得一举多得的成效。

(三)目标市场定位。

1.充分发挥本土市场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利用交通便利、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郁等优势条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以生态观光休闲体验游将消费者吸引进来,让消费者进得来、留得下、玩得欢。这既可以降低成本,拉动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提升靖州的知名度。

2.拓展周边市场。靖州周边有许多知名的旅游胜地,是推介靖州苗侗传统饮食、苗侗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的最佳平台,对这些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3.以差别化满足消费需求。产品质量、产品款式等方面寻求产品差别化,以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优异服务寻求服务差别化,在产品的核心部分塑造不同的产品形象以获取形象差别优势。就拿杨梅来说,在中国华东和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区均有分布,目前,市场上的杨梅不缺中低端产品,因此,靖州杨梅应重在发展高端产品。

四、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开发原则

(一)展现地方特色原则。无论是理念创新、战略创新、思维创新、产品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是在寻求差异化过程中的进程,所有创新只有切合当地实际,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民族特色商品开发应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要在“有、优、特”上大做文章,在商品的内在品质、外在形象等方面,烙上靖州地方特色的标签,让消费者仅凭视觉或味觉就能识别出靖州民族特色商品。

(二)赋予商品文化原则。文化是当今人们的一大追求,也是民族特色商品开发的灵魂。企业可以通过文化的高度融入,让企业的物质及精神追求在商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商品特有个性的定位。我们可以将商品概念理解为三个层次,即商品实质层、实体层和延伸层。商品实质层是指商品的功能和效用,是消费者获得商品给他带来的某种需求的满足;商品实体层是商品实质的外在特征,包括品质、包装、品牌、造型、款式、色调等商品延伸层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时获得的附加利益包括售前的咨询服务售中的交易条件以及售后服务等。如果我们将靖州苗侗特色文化贯穿其中,与其说是商品销售,更是靖州苗侗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必将赋予商品新的内涵,提升产品整体形象。我们知道,当消费者接触产品时,首先打动消费者的是产品的整体形象有时,这种整体形象会对产品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特别是随着消费观念的提高和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整体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决策。赋于商品的文化内涵,已逐渐成为当今生产企业的主攻方向。

(三)满足大众消费原则。苗侗传统饮食和苗侗传统手工艺品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它们不象特色农产品那样容易让消费者接受。就拿苗侗织锦来说,靖州苗侗织锦主要用在苗侗传统服饰上面,而靖州的苗侗聚居区域内的居民,平日里很少有人穿戴苗侗传统服饰,只有在节庆、喜庆或开展民俗活动的时候人们才愿穿戴,或者说才有机会穿戴,现实生活中的苗侗传统服饰已成了“有条件”的服饰。因此,民族特色商品开发既要体现地方特色,更要不断追求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不断趋向大众化、便利化,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

五、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开发模式

(一)生产经营模式

1.“企业+基地(园区)+农户”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由企业进行生产基地建设,农户参与生产和加工。企业为产品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把关,保证生产环节达标,最后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统一包装、销售。整个过程都有企业的监管,为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如果将这种模式运用于苗侗传统饮食的生产经营,企业是引领,在苗侗传统饮食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和发展壮大本地龙头企业,可以打响苗侗传统饮食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使靖州苗侗传统饮食产业能够尽快做大做强,有效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基地在这里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首先,生产基地作为传统饮食产品的原产地,其生态环境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传统饮食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杜绝苗侗传统饮食产业“源头污染”的可能性;其次,生产基地还将作为苗侗传统饮食文化的展销平台,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深度了解靖州苗侗传统饮食产品的生产流程,从而进一步增强信赖感。这里的农户就是苗侗传统饮食产品生产中的主要劳动者,也是这一生产链中的既得利益获得者,带领农户增收致富是本模式的最终归宿。因此,在特色农产品、苗侗织锦等领域的开发都可采取这种模式。

2.“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经营模式,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三者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既能带动农民致富,又能增加就业岗位。靖州茯苓产业成功的案例具有这一模式的可行性。首先,县政府高度重视茯苓产业发展,出台了《茯苓产业发展实施办法》,成立以茯苓为主的药食用菌产业开发领导小组、食用菌协会和茯苓协会,引导茯苓产业发展;用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行公司+协会+基地+苓农的合作发展模式,重点扶持补天药业、龙丰茯苓等省市龙头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其次,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的原则建设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发展茯苓袋料栽培技术,开展太空育种项目;建立健全茯苓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各界大力发展茯苓产业。目前,靖州茯苓大市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茯苓专业市场,茯苓年交易量达3.2万吨;专门从事茯苓研究的民营科研机构达5家,茯苓菌种生产厂家42个,带动了贵州、云南、四川、成都、广西等省(市、区)数万人从事茯苓种、加、销产业。靖州已经具有完整的茯苓菌种培育、种植、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3.“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银行”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企业小、资金少、生产相对分散的特色农产品产业生产较为适应。如藕团高山辣椒的生产。一是组织农户加入高山辣椒专业合作社;二是组织合作社与辣椒加工企业签订回收合同;三是以政府贴息,科技特派员向银行贷款建育苗基地,为农户先借苗,在收购辣椒后扣除苗款;四是允许科技特派员入股经营;五是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指导农户生产,从源头上控制辣椒质量,树立高山辣椒品牌。

(二)市场营销模式

1.“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模式。这一模式包含农超对接和“产加超”联动两种类型,对于特色农产品和苗侗传统饮食的销售比较适用。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即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产加超”联动是生产者、加工企业和商超三赢的销售模式,三者的有效互动可以实现商品产销的针对性,也符合靖州特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2.“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模式。中央厨房是现代饮食产业发展的新型业态,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向大众提供安全稳定的定制食品,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集中规模采购、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来实现菜品的质优价廉和安全保障。中央厨房为保证原料质量的稳定,通常都原料基地或定点品牌供应企业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原料生产基地和厂家,在原辅料达到规范的前提下,产品才有统一的保证,产品质量才可能达到稳定一致、安全可靠。就靖州的苗侗传统饮食来说,向中央厨房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实现途径有两种:一是培育或引进中央厨房工厂;二是与境外的中央厨房工厂对接,将靖州作为其原料生产基地。这都必将推动靖州苗侗传统饮食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3.产业园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特渠模式。这种销售模式具有多渠道、全方位的销售特点。电子商务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商品交换,将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电子化、网络化。通过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益,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习惯。近几年靖州杨梅的销售逐步实现了依托电商的销售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收效。而旅游特渠销售的实现必须依傍被称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产业,通过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进行旅游商品交换,在不断消费靖州民族特色商品的同时,也为靖州旅游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六、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开发保障

(一)以深化“放管服”来提高政府效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推动民族特色商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政府及其部门要在简政放权上做好“减法”,在后续管理上做好“加法”,在优化服务上做好“乘法”,在问题短板上做好“除法”,打出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开发“组合拳”。政府应扮演调控者、服务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到引导而不强迫,帮办而不包办,参谋而不决策,尊重农户和企业的意愿,主要抓好“公司办不好,农民办不了”的事情,采用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开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跟进的局面,为民族特色商品开发创造良好的法制、投资、税收、人文、生态、信息等外部条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理顺各种关系,充分发挥部门对产业的引导、扶持、监管和协调作用,依据靖州民族特色商品的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产品包装标签标准、饮食流通储运标准以及其它相关标准,实施严格的质量全程认证。既可保证产品质量,又可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水平,确保靖州民族特色商品产业化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随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深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涉农产业遇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各地都在竞相赶超。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在欠发达的靖州来说,资源依赖性比较强,人才缺乏、管理滞后,涉农产业的生产技术和科技含量不高。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即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与他们建立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解决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的难题。一是加强对农民、工人技术队伍、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扶持一批乡村工匠,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让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脱颖而出。二是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促进更多的民族特色商品生产技术成果与产业园区、企业、农户对接,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把民族特色商品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大力发展流通储运和电子商务。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新建、改建产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集贸市场及相关经营设施、场所,鼓励民族特色商品经营者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完善流通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流通行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支持产品批发市场配备必要的饮食安全检验检测、冷藏保鲜和冷链物流等设备设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逐步实现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推进“互联网+”民族特色商品行动。

(四)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设。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流转市场运行规范,依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建立土地流转监测制度,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政府通过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立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优化土地流转风险防控机制,引进保险公司对流转行为予以保险,有效解决土地流转风险

(五)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针对民族特色商品生产的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难等突出问题,创新内外部机制,实现对薄弱领域和弱势群体的金融包容性增长,推进普惠金融。对于从事民族特色商品生产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重点加强“四个体系”建设,即构建小微企业信息体系,由政府牵头整合工商、税务、银行、中介机构等各方面信息资源,建立小企业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在信息体系的基础上,由政府牵头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开展信用评价和分类;构建小微企业担保体系,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非盈利性担保基金、担保公司,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问题;构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体系,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补偿。推动贷款抵质押方式创新,研究推广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三权”抵押贷款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融资来保障靖州民族特色商品开发的顺利进行。

 

2017年7月14日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杨胜登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