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文化遗产日。6月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龙景平,在传习所外教授孩子唱歌鼟。 何嫘 摄
龙景平的苗族歌鼟传习所。 何嫘 摄
授课中的龙景平。 何嫘 摄
龙景平将收集的歌鼟一一整理誊写,制作了50余本苗族歌书,抄录了近万首苗族民歌。 何嫘 摄
靖州新闻网·红网靖州站6月8日讯(分站记者 何嫘 通讯员 吴才德)6月7日下午,孩子们一放学,就一溜烟跑进龙景平苗族歌鼟传习所。不久,传习所内传来悠扬婉转的歌声。
龙景平自幼喜爱歌鼟、善唱歌鼟,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锹里地区有名的歌师。2012年,龙景平在县城附近盖了1栋3层楼的木房,自办了首个靖州苗族歌鼟传习所,免费教授歌鼟。
不久前,龙景平正式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龙景平思考着,行动着。他近几日从自己整理、创作的上万首歌鼟中,精选了48首,准备邀请30名歌师进行视频录制,让靖州苗族歌鼟传得更远、唱得更响。
结缘一生:“歌鼟声声,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遇见”
1959年5月,龙景平出生在平茶镇棉花苗寨,这里是苗族歌鼟的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苗族先民在这青山绿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植耕作之余模仿 百鸟鸣唱、流水潺潺、林涛声声,创造了高低重叠、婉转悠扬的苗族歌鼟。
苗族歌鼟没有乐谱,全靠口传心授。龙景平从小就跟随爷爷参加当地的大小活动,在家族长辈们口口相传的熏陶下,10来岁就掌握了基本唱法。
在田间地头,在凉亭山坳,在茶棚鼓楼,在喜庆节日,都留下了他嘹亮的歌声,留下了他寻访歌师、拜师学艺的脚步。歌鼟声声,伴着龙景平走过童年,走过青春,走过数不清的村寨和悠远的岁月。年轻的龙景平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歌手,他不仅熟记了大量唱词,而且掌握了即兴编歌技巧以及茶棚对歌、娶亲嫁女等全套歌词,经常以精彩的对答搏得满堂掌声。
1976年,他被当地教育部门聘为本村民办教师,一边教书育人,一边钻研歌鼟,传授技艺。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锹里地区年轻人纷纷离家外出打工,苗族歌鼟正面临着后继无人,被外来文化同化的危机。龙景平看着揪心,于是干脆辞职回乡,一心一意钻研歌鼟。
传承发扬:“绝不能让苗族歌鼟失传”
“绝不能让苗族歌鼟失传!”龙景平穿上布鞋,拿着本子,常常天亮出门,深夜才归。他深入“锹里”四十八寨搜集苗族古歌资料,从苗家庭院到田间地头,从阿嫂浣衣的溪边到合拢宴聚首的现场,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龙景平将收集的歌鼟一一整理誊写,制作了50余本苗族歌书,抄录了近万首苗族民歌,配合县苗学会出版了《靖州苗族歌鼟选》。尽管日子一度不太宽裕,但为了让歌鼟旋律不失传,龙景平自费购买录音机和磁带,录制了50多盒录音磁带、50余张CD唱片,收录了近千首苗族歌曲。
“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最经济、最快捷的现代化手段,来传播我们的文化。”2014年春节,在外务工回家过年的年轻人龙家芳一语点醒梦中人。龙景平眼前一亮,“苗族歌鼟”QQ群、微信群应运而生,龙景平不仅是歌师,还成了管理员。
从2014年开始,在龙景平推动下,靖州越来越多的苗族歌鼟爱好者陆续在网上找到了精神家园。如今,苗族歌鼟QQ群、微信群已有近20个,群成员少的400人、多的达700余人。
“歌鼟那么美,一定要让更多人听到!”龙景平走出靖州, 唱向全国。2006年12月,龙景平第一次把歌鼟唱到了北京,参加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民间经典音乐展演。随后,他多次进京,参加央视节目录制。在全国性的各类比赛,他屡屡获奖。
今年,龙景平成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培训的老师,上了10多堂歌鼟课,让更多的人爱上了歌鼟这一深山瑰宝。
“歌鼟的路,有芬芳的玫瑰,也有不少荆棘。”龙景平翻着已经泛黄的歌鼟笔记本,笑了笑,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尽我所能将苗族歌鼟传承下去,让苗族歌鼟唱得更响亮!”
作者:何嫘 吴才德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