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追踪飞山白云洞

  一直以为只有靖州飞山上有个白云洞,在百度直接搜索“白云洞”,结果却发现全国有五六处名叫白云洞的景区,比如河北崆山白云洞、武汉江夏白云洞、福州凤池白云洞、佛山西樵山白云洞,甚至湖南城步也有一个白云洞。当然,名字相同,风景却截然不同,那些个“白云洞”多是真正的洞,有天然造型奇特的钟乳石、地下暗河的溶洞。只有我们靖州飞山的白云洞是在雄奇险峻的飞山悬崖峭壁间、白云缭绕的神仙洞府。

  靖州的白云洞恰在飞山半山腰,是上飞山的必经之处,到过飞山的人没有不知道白云洞的。徒步飞山古道、或者悠闲漫步木栈道上飞山,在辽阔的天幕下、于层峦叠嶂、满山葱翠之中爬过几个岭、绕过几个弯,隔山远眺即可望见白云洞悬崖峭壁之上的“白云洞天”四个醒目耀眼的朱红色大字。于是,脚下疲累的登山者往往也即为之精神提振:白云洞到了,飞山之巅也不远了。

  半生栖息在靖州这座小城,爬得最多的山自然是飞山,白云洞更是去过数不清的次数了。无论是阳光明媚、山花烂漫、馥郁芬芳的春夏,还是天高云淡、瓜果飘香、稻浪金黄的秋天,或者是万木萧瑟、寒风凌冽、冰雪覆盖的严冬,都曾不邀自往,感受飞山的风情万种。每当雍容端庄的“白云洞天”四个摩崖石刻朱红大字印入眼帘,脑际总不免闪过一缕思绪:不知是哪位前贤什么时候什么情境留下这样的杰作?可惜翻遍靖州旧志史书,关于飞山“白云洞天”四个字的来历,也只在清光绪《靖州直隶州志》找出“白云洞在城西十里,飞珠岩左,岩壑嵌空,如鬼工削成,下筑精舍数楹,溅流飞檐,晴天亦雨,诸僧人以翁承云,朝夕咸取汲焉。明靖州司马吴文宗于岩壁上镌‘白云洞天’四字”这么一段文字。此外,再也找不出更多的记载,以至吴文宗生平事迹等一无所知。我很好奇,“明靖州司马吴文宗”究竟是何许人也?“白云洞天”是他的笔迹?或是他亲自镌刻上去的?网上搜索求证,明朝似乎没有“司马”这一官职。唐朝倒是有“司马”一职,说是州、郡、府设的佐吏,位在别驾、长史之下。又说,“司马”是州刺史的别称,实际上是个闲职。又有说,明朝“府”一级的“同知”别称叫“司马”,分掌巡捕、粮务、屯田、水利、江海防务等事务。据此判定,吴文宗乃“明朝靖州府同知”一说也不可信,管着那么事情,似乎不大可能有闲情逸致跑到悬崖峭壁上去刻字。总之是个迷,等待有识之士予以解答。

  不过,近来埋首故纸堆,琢磨了几日有关靖州历史的史书旧志,倒是另有新的发现。读到了不少明、清两朝文人名士写飞山的古诗,其中有不少题为《游岩屋寺》的同名诗。比如,护辰沅道陈廷庆的《游岩屋寺》:“山坳古柏回凌霄,山顶悬崖结屋牢。佛自无为得欢喜,禅惟入定少尘嚣。沿缘仄径单身上,彳亍孤亭逸兴饶。正欲坐时风雨会,犹忘归思憩僧寮。”刘士钟的《游岩屋寺》:“石径寻芳踏翠苔,鱼音乍歇寺门开。松林犬吠花迎客,竹坞人闲鹤倚梅。半壁飞檐悬洞府,小桥流水隔尘埃。俗绿到此消何处,山鸟山云自去来”等等。

  当时在脑海里搜寻许久,印象中的飞山并没有这么一座佛寺。仔细研读诗句,“山坳的古柏”“悬崖结屋”“半壁飞檐悬洞府”……对号入座,恍然大悟,写的就是白云洞。原来飞山白云洞里那半岩半椽、半窟半屋的庵寺,正经名叫“岩屋寺”。

  又读清人范鹤年的《岩屋寺题壁》:“竹影袅诗魂,野苔青到门。云堆僧舍乱,山拱佛堂尊。碧树烟中画,红楼水外村。虚空瞰色界,一罅露乾坤。”虽说如今的白云洞庵寺前多了一处铁皮棚子,地面也修葺平整了,但仍清晰记得几年前的飞山白云洞寺庙前是自然的青苔土坪和陡坡,顺坡势生长的是一大片自由随性的茂密修竹,浓绿滴翠,摇曳多姿,高洁出尘。再次印证“岩屋寺”就是白云洞庵寺。

  当然,也许只是我一个人孤陋寡闻罢了,但心里确实为这一发现感到欣喜,因为过去游飞山也曾有过疑虑,“白云洞”是白云洞,难道洞里的寺庙也叫“白云洞”?如今总算找到了答案,叫“岩屋寺”是再贴切不过了。吴文宗何许人,我没有弄明白,但是知道白云洞里的寺庙叫“岩屋寺”也是意外之喜。看来人还是得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有收获。

  我估计,今人大多似我从前一般只知白云洞、不知岩屋寺。因为那座镶嵌在崖窟里的寺庙,除了庙前山门牌坊立柱上那幅“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的正联和“灵鹫向云中隐去,奇峰自天外飞来”的边联,就是“白云洞天”四个雍容端庄的描金大字,与白云洞悬崖峭壁之上摩崖石刻的“白云洞天”四个朱红大字如出一辙。窃以为一个寺庙的名字无论道教还是佛教,落脚一字应该是“庙、寺、庵、观、宫”之类,“白云洞天”断不是寺庙的正规名号。

  我理解,“白云洞天”是包括岩屋寺在内的该处飞山景观的形象描述,“白云洞天”四个字则是一处摩崖石刻文化产品。众所周知,中华三山五岳皆多帝王鸿儒、先贤大家留下的摩崖石刻,诗词句话文采斐然,供后世瞻仰,得窥中华五千年浩荡文化,人类文明得以薪火相传。飞山多悬崖峭壁,具备做大摩崖石刻文化的物资基础,如今硕果仅存“白云洞天”一处摩崖石刻,倒是略显单调,若是再请名家大师创作几幅摩崖石刻作品,定能再添飞山几多文化品位。

  有文化学者考究说,靖州所在的武陵五溪地区,渠水、沅水流域一直是流放逐臣之所。正如南宋抗金名臣李纲所说:“湖湘间多古骚人逐客,才士之所居,故其景物凄凉,气俗感慨,有古之遗风。”靖州飞山不仅出了闻名遐迩的唐末五代十峒酋长、诚州刺史、飞山神杨再思,更有许多博学鸿儒、文化大家曾经驻足流连。自屈源流放五溪流域之后,唐代有刘景先、王昌龄、张镐等,宋代有邵宏渊、程子山、魏了翁等,这些闪耀的文星都曾照亮过飞山。

  比如,程子山,字敦厚,四川眉山人,绍兴初史官,因得罪秦桧,罢官归蜀,复贬靖州。据宋李心传《建炎以系年要录》程敦厚谪居靖州先后两年(1154-1156)。继程子山谪居靖州七十年后,南宋名臣、理学大家魏了翁被贬靖州。魏了翁说:“靖为天下穷处,其蕞陋又在峡郡下,而士风不恶,民俗亦淳,时和岁丰,则物贱如土,颇便于羁旅之人,况山深日永,自应酬书问之外,尽有余力,可以读书。肩吾相处,久益有味。”(《鹤山集》卷三十四)。不久他就将寄留在潭州(长沙)的家眷接到靖州。妻儿来靖之后,一家团聚,靖州物价便宜,官府又以礼相待,生活惬意,虽处陋邦,犹如乐国。魏了翁在靖州创办鹤山书院开坛讲学、传播义理,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笈求学,靖州成朝野理学高地。

  又据明朝洪武《靖州志》记载:靖州自宋建郡之初,是倚恃着城北纯福坡修建的一座土城,城内起初只有官家和军营。后来才慢慢有商贾、居民入城居住,城区慢慢拓展。宋宝庆元年(1225),魏了翁被贬谪靖州之时,靖州建制虽已一百二十二年,但户数仅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二,城中不到四十家住户,尚保留着十分原始古朴的风俗习惯。魏了翁有著文称:“靖为郡百二十七年,布髽跣足之风,未之有改。城中不满四十家,气象萧条,盖可想见。”《渠阳集·答苏伯起》)。到了明洪武三年(1370)的时候,靖州城墙周围计九百肆拾叁丈捌尺,高二丈五尺。换作今天的说法就是环城周长3146米,城墙高8米,但事实上城池是依山而建,城墙自然也是高低起伏、蜿蜒围护。清乾隆二十四年又重修了靖州城门:正东门(观澜门),正南门(迎薰门),小南门(解阜门),正西门(庆丰门),正北门(安乐门)。小南门就是今天的四鼓楼河街口位置。可见从前的靖州城实在是小巧,但是温婉、秀美、宜居,尤其颇具文化底蕴。

  从前的靖州古城高墙围护,异溪环城,渠水悠悠,自古就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生态宜居之佳境。小小的城廓之外是美丽的乡村田野,上飞山只有一条羊肠古道,从山脊蜿蜒而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游飞山是需要早出晚归,或者结庐山中、借宿僧寮的。

  史载自宋以来,飞山庵寺林立,有四十八庵之说。半山崖壁上的白云洞内有岩屋寺,山上还有天界灵祠、方广寺、灵官殿、头宝鼎飞山庙、三宝鼎雷神殿、半仙亭、小天门寺、大天门寺和摩真庵等。方广寺前正南有青石砌成高约丈许的南天门,殿后有三清寺、望虚亭等。总之是香火人气十分兴旺。读史学志,才知道飞山一直是历朝政要和文人名士寄情山水的所在,细读前人写飞山(包括白云洞岩屋寺)的每一首诗词实在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仿佛结识了许多情感丰富、眉眼生动的历史人物。

  飞山白云洞,苍茫咫尺间。爱而不得、仕而不畅,则移情山水。那些鲜活在诗词里的人告诉我,因为从前车马太慢、路途太远,所以一生只够爱一座飞山。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姜雪峰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