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第一次涉足湘南大地,寻访了东安、汝城、江永、道县四县的红色文化、文物古迹、先贤名儒、风景名胜,收获匪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果然不假。
汝城,半条被子温暖中国
汝城县位于郴州市的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是个千年古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千古名篇《爱莲说》便是宋仁宗皇祐二年至至和元年(1050-1054)在汝城为官期间所创作的。按周敦颐的本意“莲”既“廉”,其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乃古今廉洁典范。汝城人民深以此为荣,街道、宾馆、处处可见莲花标志,莲(廉)文化成为汝城文化品牌。
其实,之前我对于汝城的认知是来自携程旅游,仅知它是个有名的温泉之乡。这次湘南之行时在仲夏,旨在考察学习书院文化的文旅结合,故而完全与温泉不搭界。
我们原意是要直奔汝城保存完好的廉溪书院考察学习。汝城的同仁建议先参观学习汝城文明乡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汝城又给了我一个惊喜,想不到这里红色文化也十分深厚。
据说沙洲村“半条被子”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是湖南省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组织领导汝城干部群众开发建设的一处红色文化旅游和革命教育基地。景区有红色文化陈列馆、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现代田园综合体、红色文化古民居村落,的确是文旅结合的最新典范。
关于“半条被子故事”的梗概:1934年11月7日至13日,中央和军委纵队红一、三、五、八、九军团部队,长征路上先后经过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那时候的沙洲村只有七十多户人家,除了六户地主、土豪逃跑外,其余农户人家都主动腾出房间给红军住。村里一对叫朱兰方、徐解秀的年轻夫妇也接待了红军。有一天,来了三位二十多岁年纪的年轻女红军战士借宿徐解秀家,和她一起睡在厢房里,向她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的宗旨,还把打土豪得来的衣物、粮食分给她家。三十一岁的徐解秀和丈夫朱兰方为红军磨稻谷,缝米袋装粮食。三位女红军走时,见徐解秀家实在太穷苦,床上只有一堆烂棉絮,就坚持把她们行军所带的唯一一条被子剪下一半来,送给了她。三位女红军战士跟徐解秀约定说,大嫂,革命胜利后再见!
红军走后,敌人把全村的人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不说,就搜家。女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也被搜走了。徐解秀说,东西拿得走,拿不走我对红军的思念。由于女红军的宣传教育,徐解秀思想更加进步,积极做了许多力所能及、有益革命事业的事情。新中国成立之后,包括邓颖超同志在内的许多党的领导多次去看外徐解秀老人,给她送被子,送去党的温暖。从青春到耄耋,半个世纪过去,徐解秀一直惦记着三位红军女战士赠被子的恩情。一九八四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八十一岁高龄的徐解秀,还委托经济日报的记者去帮她打听三位女红军的下落。她对记者说:“同志,你想想,天底下哪有这样好的军队。她们要跋山、过水,风里来雪里去,我哪能要她们的被子?可是她们不依。”但是,徐解秀老婆婆再也没有见到三位女红军战士,或许她们早已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长征路上,或在抗日战场上,或在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了,都不得而知。
“当年赠被情谊深,如今亲人在何方?”半条被子体现的是鱼水情深,彰显的是为民情怀。为了抗日救国、为了全国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壮烈牺牲。不止是三位女红军战士,更有无数的红军女战士,像男同志一样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幸福,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不怕牺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三位女红军战士身体力行,在长征路上宣传革命真理、播下革命火种、壮大革命队伍。她们发挥女性特有的母性和柔情,关心群众的生活,了解群众的疾苦,做起了群众的统战工作,宣传共产党的宗旨和主张,与群众同甘共苦,即便是一条被子也一定要剪下一半给群众。这样的党、这样的军队战士,群众焉能不拥护?
习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我们常常把祖国誉为母亲,女红军也是伟大的母亲,中国从来不缺母性的光辉照耀。当年三位女红军以母性的善良无心缔造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八十五年过去依然温暖着全国人民的心,今后还将继续激励和鞭策后人。
半条被子,温暖中国。它时刻教育和警醒我们每一位领导、党员、干部,走好新的长征路,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这样,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人民才会越来越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江永,古村与女书共辉煌
江永不是以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市容市貌、城市形象等出彩的,而是以它拥有的厚重文化底蕴和文化影响力而蜚声国内外。
我们在江永县城没有过多停留,直接去了赫赫有名的上甘棠古村。上甘棠古村距离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有将近500户人家、2000人口,除了少数几户解放后迁入的杂姓,阖村皆周姓,三百年前是一家。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开始定居上甘棠,任凭世事变迁、朝代更迭,上甘棠的村名、位置、居住家族都始终不变,周氏后人秉承祖训,守着祖业,或耕读传家,或经商易货,世代繁衍,延续至今。
上甘棠可谓一处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山环水绕,景色宜人。村落依山傍水,封火墙高耸、翘角飞檐的明清古民居错落有致,布局考究,衬以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青山绿水,每一个视角都是一幅色彩淡雅和谐的山水画卷,宛如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上甘棠博物馆是湖南省唯一的村级博物馆,此番正值博物馆闭馆维修,我们无缘参观。在我看来,上甘棠古村本身就是一座开放的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穿行古村、参观众多古民居、古建筑,着实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进到古村第一眼见到的是残缺古老的三孔石拱桥:“步瀛桥”。见到步瀛桥就忍不住要跟它合个影,因为它的古老残缺衬托得游人格外年轻美好有活力!据村里的导游介绍说“步瀛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历经元、明、清历朝多次修缮,千百年来维系着村前的古驿道。拱桥采用半圆形薄拱,造型小巧别致,与桥侧庄重大气的文昌阁互为衬托,构景成图,相映成趣,文化厚重。传说步瀛桥曾经得神仙铁拐李踩桥,落下石块101块,由是桥便成了眼下残缺不全的半边桥,但却依然坚固牢靠。时下正值汛期,甘棠河浊浪滚滚,步瀛桥依旧气定神闲,不以为意。令人称奇的是,铁拐李踩桥之后,这个古村不多不少先后出了七品以上的朝廷官员101位,可谓人才辈出,官星璀璨。据说,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周树人),一代伟人、开国总理周恩来皆是渊源于上甘棠村周氏家族。
步瀛桥西岸不远处的耸立的文昌阁,虽丝毫不见奢华,但是经过岁月的沉淀,自是雍容端庄、气度不凡,仿佛流落民间的大家闺秀。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让我没来由地想起了西安的大雁塔。在我看来,她们之间仿佛血脉相连、天各一方的同胞姊妹。
参观了文昌阁和步瀛桥,我们冒着霏霏细雨走往村南的千年石板古驿道。脚下的古驿道石板是青冈岩、还是花岗岩,我分不清楚,但是我知道绝对是材质最坚硬的一种,在石板的中间却被脚走马踏成了一条凹槽。什么叫“踏石有痕”,我算在这里领教了。由此可见,上甘棠曾经是多么的繁华。驿道一侧傍山倚崖,其中一段还有天然的石崖悬空形成的遮风避雨的穹顶,其下有一段数十米长颇具规模的千年摩崖石刻群,只是千年岁月打磨,风化严重,看得不是太清楚。其中赫然在目的有宋末名臣文天祥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每个字宽1米、高1.5米,非常抢眼。据说由此,上甘棠村也是省内有名的廉政教育基地。
上甘棠古村在汉武帝时期就是闻名遐迩的谢沐县治所在,作为县城的历史有700多年。穿村而过的古驿道连通两广,乃是五省通衢的交通要道。如今在村落里走街穿巷,各家各户房屋临街都还保留着高高的商铺柜台,商贾气息可辨,可见确实曾经是个商贾云集、贸易十分繁忙的所在。正因为如此,这个地方才留下许多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供今人参观游览。
走进上甘棠古村,仿佛走进了唐诗宋词,时光仿佛穿越回了清、明以往,不知今夕何夕兮!古民居藏身在一座座精巧讲究的门楼之后,翘角飞檐,马头墙参差。我等对于建筑皆是外行,除了震撼和惊叹,说不出所以然。导游小周边走边介绍,村落里遗存有一批宋代特征明显的古建筑,有明弘治六年的门楼,有两百多栋明清时代的古民居,还有民国二年的石围墙等,是湖南省目前为止发现年代最久远的千年古村落。
村里的导游向我们介绍说,上甘棠这个地方还有一个神奇现象,就是村里人家生双胞胎的很多,几十年里就有70多对双胞胎,据说是跟村里的饮用水水质有关。我们一行走到村北果然看见有一口水井,名字便叫“双仔井”。引得同行有人叹息,若是早些年到这上甘棠村来求点秘方、喝口神水,生对双胞胎多好,如今国家放开二孩,却是赶不上趟了。沿着波涛翻滚的甘棠河往北走到村尾时,只见一清一浊两股淙淙溪流在眼前交汇南流,倒真像是阴阳交合的自然现象。哦!这条甘堂河绕村的走势也是天然的太极八卦图中的“S”形状,恐怕这也是上甘棠古村的神秘之处吧!
逛完一圈,发现古迹众多、文化厚重的古村落里,游客并不多,大约因为既不是节日、又不是周末的缘故吧!不过,村民也不多见。或者都出去打工去了。如此底蕴深厚、干货多多的千年古村,应该更好地重视和扶持旅游业发展,让村民都在家门口打工,家业兼顾更好。所到之处,很多古民居明显已久无人居住。导游说,为了保护古民居,许多村民都住到旁边的新村去了。我以为,应该让所有的古民居都有人居住,充满人间烟火气,才更有利于民居保护、文化发展和旅游兴旺。
江永这个地方除了有千年古村上甘棠,还有一件瑰宝。一种专属于女性之间表情达意、交流沟通的妇女文字,专家们为之命名“女书”。女书字形多呈棱形,点、竖、斜线条纤瘦,型美如画,江永女书被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誉为“南楚奇字、文字奇观、闺阁奇迹”。
江永女书的单个文字大约只有500个左右,但是女书单字可以同音同字、一字多意,能够依据江永方言发音,完整记录本地土话语言,准确完成复杂的语言表达。如今,女书只在以江永县东北部的上江圩镇为核心的十几个村及周边区域范围内流传使用。
关于江永女书的由来,自古有女子被掳为求救造字、妇女女红图案变字、娘娘深宫造字传家书等好几个版本,我独钟情后一种。传说江永上江圩地方有一位美丽聪慧的才女被选入宫,后来却饱受冷遇,尝尽孤独寂寞。娘娘幽居深宫高墙之内,日夜思念家乡的亲人和姐妹,欲诉愁苦,又恐被皇室知晓受罚,于是发挥聪明才智,自创了一种变形文字,写在折扇上,托人带回家乡,并嘱咐要家人斜着看,用家乡方言土话来读。家乡亲人读懂了文字,了解到娘娘的境遇,自是要回信安慰宽解,为防止信被拆读惹出麻烦,于是也学着娘娘的文字,依据意思写回信。一来二去,这种造型独特的文字便被熟练运用,并流传开来。
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妇女普遍处于社会底层及家庭从属地位,身份卑贱,生活压抑,苦闷无告。女书以它特有的文化力量和精神追求,以结交女友的方法,使卑微、松散的乡村农妇得以聚会交流、团结互助,大大增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并通过倾诉宣泄、相互交流、沟通共鸣,达到心理调节和精神放松,以应对生活重负,女书在一定程度上慰藉、挽救、支持了不少江永社会底层的妇女姐妹。
了解女书便是了解一部江永女性的苦难史,女书便是江永女性在悲苦人生中的自救和生机。封建社会,江永农村妇女没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从小做家务干农活,往往十几岁便嫁做人妇,家庭地位底下,婚姻大多不幸,或者丧夫夭子,辗转几嫁不能到老。妇女们受尽生活的磨难,为了给压抑苦难的生活寻找一丝光明,她们便结伴学习女书,通过女书传情,互相安慰,彼此鼓励;通过创作女书作品来自娱自乐、丰富生活。老去归西的时候,所有的女书作品都随其付之一炬,得一生圆满。其实,旧时妇女命运大多如此一般,唯江永妇女独具勇气与智慧,令人钦佩。
江永女书,闺阁奇迹,女性荣光。我很想把你写得与众不同,最终却还是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大约因为你太过高古神秘,不敢轻言,唯恐亵渎。
道县,濂溪故里访先贤
湘南之行的最后一站是道县。一大早,我们就驱车往濂溪故里----道县清塘镇楼田村。
之前一直以为湖湘四大书院之一的廉溪书院是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亲手修建的,就像靖州鹤山书院是南宋名臣、理学大家魏了翁亲手修建的一样的。事实上,古道州廉溪书院乃是世人为了纪念周敦颐而修建的,该书院始建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是一座融学习、祭拜、藏书功能于一体的书院建筑群,在宋、元、明、清历朝多次损毁、多次重建,今只剩原址在道县城西的教育局院内。现在恢复重建的廉溪书院是按照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古廉溪书院的图纸进行复原设计的,据说有状元桥、棂星门、牌坊、广场、正门、钟鼓楼、御碑亭、拜殿、学堂、讲堂、正殿、爱莲亭等建筑物。据了解,新的道县廉溪书院正在招投标建设之中。
所幸,我们前日在汝城参观到了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廉溪书院。汝城廉溪书院位于城西桂枝岭,是一座仿宋四合院式建筑,修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砖木结构,两层楼带回廊盖小青瓦。整个书院占地面积约3000平米,有大小陈列室、展厅、讲堂等30多间,内涵丰富,功能齐全。廉溪书院前身为“廉溪祠”,始建于宋嘉定十三年(1220),明嘉靖甲寅年更名廉溪书院。书院自建立以来,人文蔚起,声名远播,廉溪遗韵历久弥光,历代名师在此传道受业,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比如,明代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辂,清代著名诗人郭远,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朱子奇等均在此求学立志,走向辉煌。
濂溪先生周敦颐以孔孟儒学为灵魂,创立了一套融自然观、认识观和道德观于一体的廉溪理学。周敦颐的理学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太极图说》是一篇文字精炼而思想深刻的哲学论文,是周敦颐理学思想的纲领性表述。《太极图说》把无极作为宇宙的本原,阐述了系统的宇宙化生论思想:无极生出了太极;太极由于动、静变化而产生了阴、阳;阴、阳之间的变合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在时间的分布顺序构成了四时;由“阴、阳”“五行”的精华,产生了人类。人类“得其秀而最灵”,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由于阴、阳二气的变化运动,宇宙万物生生不息。
道县周敦颐纪念馆有文字说,由廉溪理学发源而后形成的程朱理学,成为自宋至清700年不动摇的官学,周敦颐可谓“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先贤。其实,还没有讲完整,程朱理学能够成为700年朝廷官学,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是南宋名臣、教育家、理学家魏了翁。自朱子卒后,魏了翁是对程朱理学的正统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的第一人。魏了翁因得罪权相史弥远,被诏降三官,远谪靖州七个年头。魏了翁谪居靖州期间,在城北纯福坡创办鹤山书院,开门纳徒讲学,掀起了一场理学普及的高潮,通过在靖州的理学研究和讲学活动,确立了以他为代表的鹤山学派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他在宋代乃至整个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享有“南方共宗鹤山老”的盛誉。当时社会许多求真向善的士大夫们不远千里慕名求教,湖湘江浙之士纷纷负笈求学,靖州境内学子云集,鹤山学派享誉朝野。魏了翁为理学思想的传播、发展和被确立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思想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点,我们在汝城廉溪书院陈列的文史资料中也得到了印证。鹤山学派理学思想是廉溪理学的的传承和发扬。
周敦颐不仅是理学开山鼻祖,更是有宋以来清廉为官的典范。他在汝城为官时创作的千古名篇《爱莲说》乃是他托物言志的心声。周敦颐爱莲与陶渊明爱菊避世、终老南山不同,他是尘世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谦谦君子。这种在尘世大染缸中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是有本质区别的。史载周敦颐当了三十多年的官,始终非常廉洁,且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做主,官声甚佳。周敦颐在五十六岁的时候,因为操劳过度,身体十分虚弱,只得奏请朝廷准予辞官退休。之后,却因为囊中羞涩,没有盘缠回故乡道州楼田堡,只好在九江任所不远的庐山莲花峰下建了一座简陋的书堂来收徒讲学赖以为生,夜间兼做居所。期间,学生往往家贫交不起学费,周敦颐一家生活常常陷入困顿,揭不开锅,但他丝毫不以为意,安于清贫,著书明道,洁身自爱,身体力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德。
在楼田村参观了周敦颐纪念馆、周敦颐故居。似乎书院文化该如何开发建设没有学习领悟到多少,却记住了三处文字。一是周敦颐纪念馆入口处迎面而来的的那幅楹联:“吾道南来,原是廉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二是纪念馆陈列墙上周敦颐五十岁时写的一首诗:“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三是周敦颐故居墙上的四句话:“立诚以修身,守洁以处世,奉公以为政,求仁以爱民”。
晴雨浇炙湘南行,问道湘南得道归。不虚此行。
作者:姜雪峰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