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唐李德裕《旧唐书》志第二十地理志:巫州下,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征三县。九年,废思征县。(公元669)天授二年,改为沅州,分夜郎、渭溪县。长安三年,割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公元713年)先天三年,又置潭阳县。开元十三年,改沅州为巫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巫州。旧领县三、户四千三十二,口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五。天宝户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一万二千七百三十八,在京师南三千一百五十八里,至东都三千八百三十三里。
一、解析注释《旧唐书》地理志二十巫州下
贞观八年(李世民年号,公元635年)巫州属下等州,是分辰州龙檦县置(注:龙檦县是通过秦汉、三国晋镡成县经东晋义熙年侨置南阳郡舞阳县而来),因此龙标县与巫州分开,巫州治也就不在龙标县境,此时的巫州在老洪江(巫水口),由夜郎县、思征县、朗溪三县组成,大龙标县变成中龙标县。贞观时期的夜郎县是今芷江、新晃一带;思征县属三穗、岑巩一带;朗溪县为靖州北部、绥宁、会同、黔阳、洪江一带。中龙标就只剩下靖州四乡、通道、黎平、锦屏、天柱一带,属辰州的直管,未属巫州(注:辰州即成州,为镡成转化而来,最初为靖州四乡龙之地,龙为辰,后移至沅陵、辰溪西)。贞观九年废掉思征县。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则天元年其变为上天授予之意),巫州改为沅州,州治移至今之乾城新洪江市之地,置夜郎与渭溪二县,其地为芷江、新晃一带,沅州所辖夜郎、渭溪、朗溪三县。中龙标不属其管,隶属辰州。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割沅州夜郎县与渭溪县置潕州,州治设立在芷江无水河,沅州与潕州分离,沅州之地仅巫水河与渠江河北段及沅水中游的朗溪县之地,此时的朗溪县地变为沅州之地,沅州仅辖朗溪县辖地。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朝庭又实行区域划分,扩大沅州辖区,重新立新县区划,把朗溪县、中龙标县各划一部建立潭阳县,而直属辰州的中龙标县变为小龙标县,划给沅州所辖,建立新的潭阳县、县治在今之洪江市,潭阳县为今乾城至天柱、远口与乾城至巫水以北(老洪江沅州地)一带,朗溪县为会同、靖州北、绥宁东北巫水南一带;小龙标为靖州西南四乡、黎平、锦屏、天柱西南、通道一带;龙标县治在靖州四乡龙为中心,四乡龙即为龙标县治,由秦汉镡成与东晋义熙南阳郡舞阳侨置转化而来。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年号)改沅州为巫州,州治移老洪江(巫水与沅水交汇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也是唐玄宗年号),巫州治移至潭阳县治地,改巫州为潭阳郡,郡县同治,治设今洪江市(即乾城之地无水与沅水交汇处),辖潭阳、朗溪、龙标三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肃宗年号),郡治又改为州治,移至今老洪江巫水口。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代宗年号),因巫州老洪江境地接近溆浦改名为叙州。同样辖龙标、朗溪、潭阳三县地,此时潭阳县地也管至今溆浦境地,无水流域为潕州之地,今之怀化、芷江、新晃一带。唐后期,巫州【沅州或溆州】与舞州各为辰州所属,为五溪之州。
二、浅谈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与五溪郡州县镡成县历史变化
1、秦汉之变
①中国在西周时间为“封邦建国”,此时的统治方法为诸侯、贵族、功臣分封制,不是严格意义的地方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即郡县制是从秦统一后正式成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分“天下三十六郡”《史记-始皇本纪》加上京师为内史37郡,然而在当时五溪还属于西瓯王国与楚黔中郡地,没有被秦皇攻占,公元前221-219年,秦派尉屠睢攻至五溪之南,建立洞庭郡,五溪北部的南郡所辖的醴阳县划属洞庭郡辖。公元前219年屠睢战败,秦皇再派赵佗接替屠睢南攻五溪之南,于公元前218年建立镡成县,同样属洞庭郡所辖,于此当时赵佗虽然建立镡成,但其周围领地山区都还在西瓯族人手中,与西瓯族打持久战,西瓯利用山地、树丛、溶洞打游击战,而赵佗则建镡成于四乡潭地,并在其东西南北山岭上筑城堡,战壕以役西瓯顽敌,于公元前215-214年逼使西瓯西撒,接着秦大军快速南下进攻,建立象郡、桂林、南海郡,重新规划全国为48郡,五溪镡成靠近南部划属象郡,北部改洞庭郡为武陵郡,把南郡南部与洞庭郡西部划属武陵郡,与楚时黔中郡大致相似,武陵郡南至今之会同县北,为武陵郡南之极地,因此,在秦统一全国后(公元前214年)五溪之南镡成属象郡,范围北至会同北部,不到今洪江市区范围。秦朝灭亡后,秦将赵佗在今广州番禺称帝,建立南越国,因为镡成在服岭北部有高山峻岭阻挡,不宜控制。因而被刘邦降将长沙王吴芮统管,并封給其名下属功臣须毋,建立陆梁侯国,对抵挡南越王赵佗的进攻,设立军事阻挡区起着重要作用。陆梁侯国的范围与镡成辖区范围相差无几。秦代就在五溪建立了武陵郡有沅陵、无阳、辰阳、酉阳、零阳、充、门浅、武陵等县。到了汉武帝,武陵郡改动废掉陆梁侯国,镡成并入武陵郡所辖,历经百余年的镡成陆梁侯国于元鼎五年(前112年)因坐酎金免。在五溪,西汉武陵郡基本为武陵、沅陵、 舞阳、辰阳、酉阳、义陵、门浅、沅阳、迁陵、镡成等县。到西汉中期,全国又划为十三州部刺史,武陵郡属荆州刺史、刺探监察巡视吏治。至东汉时为荆州牧,正式成为州、郡、县三级制行政区。五溪镡成为荆州武陵郡所辖。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变
三国州郡沿袭了东汉末年的制度,但由于五溪归属蜀吴变动,镡成也随之变动,荆州初属吴国所领,后刘备借荆州归蜀所辖,后又被吴守取荆州,五溪镡成也归吴所辖。西晋时镡成同样属荆州武陵郡,到东晋义熙年间,按置北方世家大族,招抚流民,晋室南渡,侨置州郡县地方行政管理紊乱,这就是“永嘉之乱”,因此在五溪建立了南阳郡、穿插在武陵郡之间,以今之舞水芷江、怀化一带为建地,名为南阳郡,原无阳县与镡成县合并,侨置北部南阳郡舞阳县流民,取镡成县地(今靖州四乡龙之地)为县治,因此在南方、北方有无数的同名州郡县名,特别是到了南北朝时,州制陷于混乱,最后走向衰落,南北朝各朝之州均倍于前朝,州、郡之多达到极顶。因而存在广置州郡十分虚乱,州郡大小无差异,郡则无县可属,出现“同名郡县”,到了北朝,州比郡辖地还小,州制没落。因此,到南朝梁时,原武陵郡的镡成县已改侨置为舞阳县后被再次改为龙檦县,司马光《资治通鉴》八六八晋纪九年,晋国太尉刘裕呈上奏表说:“从前,大司马桓温因为民众没有固定的根基,对国家的治理危害极大,所以分布“庚戊”诏书。规定按住所,确定流亡居民……,那些寄后在别郡之上的郡县,有很多不是合并,就是被撤销”。因此到南朝梁时撤销了五溪之地的南阳郡,并入武陵郡,原侨置南阳郡芷江、新晃一带,怀化、卢阳一带撤销,南部并入龙檦县,北部并入辰阳县。
三、五溪镡成隋唐之变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在全国推行州县二级制,607年改州为郡,时有郡190个,县1255个,隋实行州县24年,郡县11年,龙檦于公元607年设立,地点在今湖南靖州四乡龙(东晋义熙南移于此的舞阳县),并设立辰州(龙檦县治也为最初州治)辰为龙也,四乡龙即为辰龙之地。
根据大清一统志《嘉庆志》载:“龙标故城——隋书地理志沅陵郡龙檦梁置,唐元和志龙标本舞阳县隋初于此置辰州大炀帝废州,武德七年置县”。隋初龙檦县本与辰州同治,炀帝公元607年辰州废,改为沅陵郡,郡治移至沅陵县西,龙檦置县。唐武德七年公元618年,置龙标县,县治湖南省靖州四乡龙,辖域五溪上游的巫水、渠水、清水江、舞水流域,县治在清水江与洪州河中间的四乡河(秦汉镡成东晋無阳之地),以靖州四乡为中心,北至芷江新晃,南到通道三江县交汇,东至巫水流域的绥宁、洪江,西至黎平从江、下江,隋初辰州置于此。龙标县最大管辖范围时期,后撒州设郡移至辰阳西北为沅陵郡。之后与上文的“旧唐书”所述相接,龙标之来龙去脉所考即是。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粟堂远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