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的苗侗大地,山花烂漫,百草肥美。一阵山风掠过,风吹草低见牛羊。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坳上镇戈盈村是苗侗大地上的一个普通村庄。早晨,王兴祥查看完牛的长势后,叫来几个“放牛郎”,一番交代后,便出村联系销售等事务去了。
“80后”王兴祥是从该村走出的一名青年,抱着宏大的梦想到广东打了个转后,还是放不下村里的乡亲们,“不能忘了当年‘放牛班长’的梦想,得和大伙儿一起加把劲,发挥山地优势,放好牛,过上好日子。”
7岁时,王兴祥开始放牛,之后被伙伴们称为“放牛班长”,伙伴们碰到问题都会来问他。他往往有“锦囊妙计”,让问题迎刃而解。当年,王兴祥曾与伙伴们约定,长大后要利用村里草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发展养牛产业,干出一番事业。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王兴祥还是加入到了茫茫打工大军,南下广东,进工厂、跑业务、做销售。“觉得还是家乡好,有归属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2013年,他毅然返乡。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但是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路更宽了,以前没通路的地方现在都通了,一些田地都退耕还林了,本就山清水秀的村庄更加绿意盎然,更有利于他的“放牛事业”。
2016年,王兴祥与父老乡亲合资组建“靖州祥和家庭农场”,之后业务进一步扩大,独资创立靖州县祥和农牧开发有限公司。
如今,他的公司年出栏肉牛1200多头,销售肉牛1800多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解决20余村民就业。未来将建立养殖、加工、蘑菇、有机大米生产4大产业,做成龙头企业,辐射靖州及周边县市,助力人们脱贫致富。而带动周边农户规模养殖的养猪场项目一期工程已办好环评等各项手续,即将开工建设。养猪场项目完全建成后,养殖规模将达30000头以上。
梦起腊冲口
相传唐末五代时期,诸侯割据,连年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南蛮诚州(靖州),外敌入侵,形势告急,掌管湘桂黔十峒酋长杨再思派其子孙分兵把守十峒,其孙杨通湖屯兵诚州西大门腊冲口隘口(今坳上戈盈一带),镇守边塞。
为充盈军饷,解百姓疾苦,他利用当地山川秀美、草木繁茂的天然优势,开设牧场喂养黄牛,深受兵民爱戴。其妻潘氏勤劳聪慧,种植了一种叫“三萊”(即“五香料”)的野草用作烹煮牛肉的佐料,味道极佳。每逢庆功喜宴,杀牛宰羊,潘氏亲自主厨烹煮牛肉,喷洒五香料,做成美味佳肴犒劳屯兵,赏赐百姓,人人称道。
杨太公(再思)喜闻赐匾“杨威戈盈”,即杨氏威武,兵粮充盈之意。戈盈也由此得名,戈盈腊冲口牛肉从此远近闻名,传承至今。
腊冲口黄牛肉,在生态自然环境下生长,通过科学检测属天然绿色食品,味道鲜嫩爽口,口感极佳,食用可温补脾胃,益气养血,强壮筋骨,消肿利水。
小时候,王兴祥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对牛充满了极深的感情,“当时,黄牛对我们来说不但是美味,还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每年春季耕田少不了它们。”谈起往事,王兴祥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时代,“天一亮就把它们放出去吃草,天黑了还舍不得赶牛回来,生怕它们吃不饱。”
在他眼里,也有一个童话的王国。腊冲口林地多,草场面积大,家家养牛,而且很有经验,如果今后大家再多养些,一家养个十头八头,让外面的人都能尝到腊冲口牛肉,也像唐末潘氏做的牛肉一样,让人垂涎三尺。别人都来村里买牛肉,让村民引以自豪。
为此,他与村中十余个伙伴组成了“放牛班”,每天清早一起去放牛,然后一起去上学,放学后一起回家,赶着各自家中的牛爬上山坡,末了还顺便捡一担干柴回家,走在肚子大得如鼓的牛儿后面,正是“轻装上阵,满载而归”。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正当王兴祥梦想萌芽的时候,命运却给他来了当头一棒。农忙季节,父亲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时,突发脑梗塞,并留下了后遗症,常年瘫痪在床。
家中的顶梁柱倒了,今后的生活怎么办?目不识丁的母亲与五个孩子抱头痛哭。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世上总是好人多,在父亲的同学帮助下,王兴祥初中毕业后转入县职业中学,学习养殖技能。
在县城读书期间,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他课后自己打工挣钱,搞搬运、推销小商品,不但赚回了生活费,凑齐了学费,还有少量剩余给家里添些补贴。
毕业后,没有本钱,牛是养不成了,王兴祥直接来到沿海地区打工。“不过这段经历也很重要,首先是学到了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其次是那段时间锻炼起来的推销技术,让我对市场一步步有了了解,这些对后来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一路奔来“牛蹄急”
在外面绕了一圈,梦想还是依旧。2013年,王兴祥谢绝了用工老板的高薪挽留,回到村里,运用自己在外打拼多年所掌握的黄牛养殖及产品营销技能,决心自创一片天地,造福乡民。
到广州等一线城市打拼过,视野就是不一样,他觉得要做好养牛事业,格局一定要大,需要综合各种优势资源。
“人们生活好了,对牛肉的需求比以前大”王兴祥告诉记者说,“以前我们都是把牛肉切碎用辣椒爆炒,现在消费者喜欢吃大片牛肉、牛排,养牛要从销量上考虑。”本地牛个头小,产肉少,如果能与北方的大个头牛相互取长补短,实现杂交优势,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他远赴山东、内蒙、江西等省(自治区)参观学习,又往贵州、广西等周边县市调查牛肉消费市场行情,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考察当地的养殖环境、人文历史和乡民愿景,走访专家,苦心专研政府政策和生态繁殖养殖新技术。
其间,长期多地辗转的辛苦不说,还碰到了一些刺手的难题。到北方一打听,那边的牛一般一头牛要卖8000至10000元,开养殖场,资金这一关就很难过。
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一边谋划办养殖场,一边建山泉水厂,并到县城开网吧。刚好那几年正是网吧和山泉水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营收入和向朋友借的钱,再加上12户村民入股,王兴祥怀揣着180多万元,北上山东购进了200头优质种牛。
正是踌躇满志时,问题来了:从平原地区来到山区,牛很不适应,有些牛居然不会爬坡,还摔断了腿,草也不一样,有牛得了口蹄疫。此时,王兴祥拿出之前学到的看家本领,上山采了一批中草药,煎服半月才治愈。
经过一段时间的杂交改良,2015年6月,在自己亲手繁育和养殖黄牛成功后,王兴祥组织23户农民成立了“靖州祥和家庭农场”,并吸纳了10多名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加入养殖行业。
2016年3月,又与10名创业青年创办了“靖州互联网协会”和“喜乐购”公司,利用“互联网+”的先进营销模式成功将产品推向各地市场。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突破了年养殖出售黄牛1000头的预定目标,还创造了几十个就业岗位。为了进一步推动养殖业发展,2016年9月,王兴祥被县扶贫办选送到长沙参加全省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深造。
事业有发展、农民得实惠、贫困户生活有保障,本地有工打,王兴祥和他的周围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喜笑颜开的景象,被誉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大王”“农民致富和扶贫帮困带头人”。
2016年11月,王兴祥乘热打铁,乘势而上,注册成立了“靖州县祥和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之后,为了迎接机械化时代又创办了祥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再后,为响应国家政策和党的号召、带动更多的贫困老百姓脱贫致富,又成立了祥和农林种养专业合作社,创办大型的生态良种黄牛繁殖养殖基地,为总公司以后的发展铺路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019年初冬时节,在一片和煦的阳光下,记者看到,山清水秀,林草繁茂的“生态村”——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坳上镇戈盈村腊冲口,已筹资200万元修建的办公用房熠熠生辉。站在办公楼上放眼望去,3栋标准化牛栏、免疫检疫区和储料房历历在目,一个现代化的养殖基地十分耀眼。
王兴祥告诉记者,他目前已租赁了戈盈村、桥头村的荒田荒山12000亩作为天然草场放养区,实现了批量养殖黄牛400头、年养殖出栏三批共计1200头规模。
“虽然有了这个规模,但还是供不应求。”他介绍说,目前销售的主要成品有新鲜牛肉、牛肉干、带皮牛肉、休闲牛肉、五香牛肉系列等,公司分别在靖州、洪江、会同、通道4县市及周边县市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设立7个“腊冲口牛肉专卖点”,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疫情期间,王兴祥在集镇多次向村民免费
“养牛大王”的江湖
2019年11月15日,55岁的唐自军和45岁的王兴云正在草场里放牛,“秋冬时节,草儿结籽成熟,牛吃了好长膘。”唐自军是贫困户,王兴云是残疾人,他们都在王兴祥的公司上班,负责放牛。目前,在靖州县祥和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从事作业的村民有23人,公司帮扶贫困户21户,稳定就业4人。
2013年,王兴祥摸索出了最适合当地的养殖模式和品种,可是当他把想法告诉一些老百姓的时候却遭到了极大的反对,大家都觉得戈盈村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是做不成什么产业的,“可我不那么认为,我觉得这恰恰成为了我们的优势。”
在他看来,戈盈村虽然是偏远山区,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大量的农民群众因为小孩上学需要陪读也进城租房买房了,造成了大量的空心村,导致大面积的田地抛荒,绿草丛生,这不就是养牛所需要的条件吗?
“我们戈盈村还有更好的优越条件,这种优越条件在靖州很多地方都有,只是大家没有把它利用起来。”王兴祥介绍说,偏远是山区的一个短板,“可我却把它看成了优势,”处在水的源头,山的里头,没有工厂,也没有会让你交叉感染的其它养殖场,没有污染源,空气好,土壤好,水源好,这难道不是优势吗?
把成片抛荒的田地利用起来,结合养殖场的牛粪干出一番事业。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兴祥建的牛舍都是发酵床的,每年可以生产上千吨,以每亩农田施3吨牛粪来算,1千吨牛粪就可以供300多亩田。发酵床垫料都是用生产大米剩下的谷壳做的,放到田里是最好的有机肥,还可用来种有机水果、有机蔬菜,用不完的也可以晒干打包卖给其它种植户。
他说,养殖场采用的是自繁自养,自产自销的养殖模式,利用生产当中产生的大量牛粪种植牧草、水稻,发酵生产蘑菇,是个很好的路子。
王兴祥掰开指头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养牛到卖牛有利润,养牛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牛粪自己用不完的卖给别人有利润,用牛粪种植的牧草割回来养牛可以节省成本产生利润,生产大米时产生的大量谷壳用来做发酵床也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产生利润,用牛粪种出来的蘑菇可以产生利润,用这种模式发展养殖户和种植户再回收可以产生利润。这样一来,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就形成了,其中没有半点的废物产生,既环保又能高效营利,“一村一品”就可以真正带动农民群众致富了。
牧草种好了回收养牛,种出来的水稻没有用过除草剂和农药化肥,能生产出最优质的有机大米。“这种大米在市场上会非常受欢迎,价格也只高不低,这是一种循环农业模式,也是农业部大力推行的现代化优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即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又能节省大量的成本,只要能够把好质量关,生产出好的牛肉和有机大米,再注册商标,就能打造出响当当的品牌。”
王兴祥说,他未来的十年计划是“四轮驱动”强力前行——肉牛和生猪生产基地、肉类加工厂、蘑菇种植基地、有机大米生产基地齐头奔进,办成怀化市市级龙头企业,从戈盈村出发,带动坳上镇、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乃至周边地区,走出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都是干柴,就差一把烈火了!”他说,第一个轮子已经在平稳地行驶,第二个轮子尚在等待启动中,目前正在办理屠宰证、卫生证和生产许可证等手续,“前两轮有力了,后两轮立马启动。”(记者 谌孙存 田敏 通讯员 祝继冠 刘杰华)
作者:谌孙存 田敏 祝继冠 刘杰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