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怀念!袁隆平与靖州的不解之缘

怀念!袁隆平与靖州的不解之缘

靖州融媒体中心5月26日讯(记者 邹家旺 滕栋 李清 舒昭兵)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去世,享年91岁。

“袁院士走的很安详,他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5月25日下午,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三桥水稻种植大户禹和坪刚从长沙送别袁隆平院士返回靖州,当跟记者讲起送别袁隆平院士时,禹和坪仍难忍泪水。

袁隆平院士勉励禹和坪向亩产1000公斤攻关。 禹和坪 供图

“‘禾下乘凉’ ‘杂交稻覆盖全球’是袁院士的两个梦想,其实这何尝不是我们的梦想。” 回忆起袁隆平院士,禹和坪深情地说,“我一定牢记袁院士2013年给我题的词——向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化悲痛为力量,用成绩告慰袁院士。”

1969年因安江农校迁址靖州,袁隆平曾在靖州研究杂交水稻5年,袁隆平带着助手候鸟般地在湖南、云南、海南三地迁徙,栽培水稻做试验,1973年终于攻克了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实现了杂交稻优势组合。

俞其荣 供图

俞其荣 供图

会议室旁为袁隆平院士办公室,对面为科研室俞其荣 供图

袁隆平院士最初来到靖州县二凉亭住过的土砖房 俞其荣 供图

袁隆平院士在靖州进行科研的试验田

留有袁隆平院士名字的名册

时过境迁,这些关于袁隆平院士生活、工作的痕迹,尽管已经被时间给磨平,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永远不会被磨灭。

一生浸在稻田里,功勋写在大地上,“您的梦,我们将努力延续!”

2020年10月21日,袁隆平院士为靖州亲笔题写“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成功纪念地”

一个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也被人民装在心中。袁隆平院士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激励着靖州的老百姓和农民。2014年,靖州成为了全国25个“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县之一,在袁隆平的领衔指导下,取得了百亩超级稻高产攻关首战告捷。

怀化市二凉亭园艺示范场退休职工欧阳冬卿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后心中悲痛不已。“我种了一辈子地,袁院士解决了全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我们打心里怀念他,舍不得他走!”说着说着,欧阳冬卿红了眼眶,掉起了眼泪。

“袁老冬天去海南岛南繁,到夏天就回靖州来搞制种科研。他在生活上很艰苦,连衣服都没时间洗,衣服脏了就挂在墙上,吹干把泥巴撮干后直接穿上,就是这样兢兢业业,一心为工作。 ”欧阳冬卿回忆起袁院士在靖州工作、研究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院士毕生的追求,他用一粒种子帮助中国人告别饥饿,用一粒种子改变了全世界!

一阵梅雨一阵晴 ,再过十来天,今年的靖州杨梅就要成熟上市了,袁隆平院士亲笔书写的“靖州杨梅,梅中之王”题词仿佛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红彤彤的杨梅压弯了枝头,像静候着与袁隆平院士一年一度的相约!

袁隆平院士为靖州杨梅打call

“靖州的‘木洞杨梅’很好吃,再怎么吃都不会坏肚子,至今我还非常清楚的记得我有一次穿着的确良白衬衫到木洞村杨梅山上去摘过杨梅嘞。”每年的靖州杨梅长沙推介会,袁隆平院士都会如约而至,到现场为靖州杨梅打call,为靖州杨梅代言,为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为靖州梅农致富增收献上自己的力量。

“当时看到梅中之王题词的时候,我们既欣喜,同时也感到压力之大。”靖州杨梅农技特派员吴长春表示,这是对靖州杨梅的鼓励和鞭策,也是袁院士的梅中之王给梅农的动力。

杨梅又红了,袁老却走了。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他的精神永远留在靖州人民的心中,靖州人民们正振奋精神,誓将“靖州杨梅,梅中之王”的约定进行到底……

斯人已逝,愿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

先生之风,山高稻长。永远缅怀,永远致敬!

来源:靖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储昌枝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