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推荐
姜雪峰,女,苗族,基层公务员。工作生活之余,喜欢与文字谈心,偶尔有散文在报刊发表。2016年开始坚持业余写作,2017年经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散文专集《聆听花开的声音》。2019年10月参加毛泽东文学院第十八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习,成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姜雪峰
袁隆平先生带着他的禾下乘凉梦走了!他带走的,还有普天之下亿万万人的痛惜与不舍。
说起来,我也算是袁隆平先生未曾教过的学生。千禧年初,我的母校跟安江农校合并成了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我跟袁隆平先生曾有过一面之缘,2014年6月11日,我参与筹办靖州杨梅长沙品梅助农促销活动,特邀曾在靖州工作生活过的袁先生出席品梅,84岁高龄的袁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拈了一颗杨梅放进嘴里,眉眼皱成一堆,笑眯眯地赞美:酸甜酸甜的,好吃好吃!并欣然题字:靖州杨梅,梅中之王。
如今,杨梅又红了,先生却走了。先生辞世,世人伤悲,我亦哀思无处寄托,便又去寻访当年安江农校(黔阳地区农业学校)在靖州办学的旧址。
在如今二凉亭职工新苑旁边,稻田中间弯弯小溪渠上,有一座小石拱桥。小石拱桥的桥栏正中镶嵌着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着几行文字:“毛主席语录:农业学大寨/黔阳地区农校/一九七一年三月修建。”估计已经很少有人在意那几行镌刻在桥栏石碑上的文字了。
半个世纪过去,小石拱桥仿佛一位有内涵、有阅历的智者,大隐于市,淡定从容,数着光阴的流年,漫看田野花开花落,闲观天上云卷云舒。
小石拱桥诞生的三十年前,曾经有数千从抗日战场上卸甲归来的轻残伤兵,组成屯垦荣军来到这里驻扎,开荒种粮,自给自足,建设地方。后来新中国成立,荣军建制解散,留下数千亩良田贡献给了地方政府。基于这样良好的农业基础,这里有了一个黔阳地区农科所和园艺示范场。1969年1月,靖州迎来了一个改变人类粮食发展历史的农业科学人才摇篮——省属安江农校。安江农校在那一年下放黔阳地区管理,迁址靖州城南二凉亭,更名黔阳地区农业学校,在靖州办学六年时间。二凉亭地界一大片肥沃的稻田,便成了袁隆平先生和他的学生们继续研究杂交水稻的试验田。师生们初到这里即着手兴修农田水利,便有了田间的小溪渠和溪上婉约静卧的小石拱桥。
我坐在小石拱桥朴拙的桥栏上,感受着从半个世纪前刮来的风声,仰望天上,云走四方,俯瞰寰宇,万千丘壑。小石桥记得、风记得、云也记得,当年黔阳地区农校有一位名叫袁隆平的睿智学者,和他的助手们,还有一茬青春学子,在小石拱桥边演绎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朝夕往返桥上,耕作试验在田间,执着追求高产杂交水稻的梦想。他们为了禾苗更壮、稻穗更长、粮食高产,不知疲倦地奔走在靖州与海南之间,寻找野败,田间试验,披星戴月,不辞辛劳。那几年,二凉亭的天空格外蓝,云格外白,风格外柔,稻花格外香。
1973年,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终于取得成功,从而使中国成为第一个成功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国内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先生的心愿是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他做到了。杂交水稻让中国人不再饿肚子,中国用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创造了奇迹。
如今,小石拱桥或许在怀念那些往来桥上、青春蓬勃的莘莘学子,怀念他们在田间试验杂交水稻的青葱岁月吧!那个面容清瘦、肤色黝黑、精力充沛的中年先生,不辞劳苦,专心致志地带领着助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谁能料到他后来会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当年,他住在红土墙、小青瓦的土坯房里,在晒谷场亲自守着,撵鸡晒稻,用体温捂稻种,全神贯注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以致在寻常人眼里成了行事怪异的“怪人”。至今,那些尚在的二凉亭园艺示范场的老人们还津津乐道。
当年在桥上往来的黔阳地区农校学子们的青春容颜、活力身影,早已占据了桥的记忆,丰盈着桥的生命。
小石拱桥一定听到了袁隆平先生亲自填词的童谣:“我有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风吹起稻浪,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成垛,谷子迎着阳光哔啵作响,水田泛出一片橙黄……”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储昌枝